時間:2021-07-05 09:40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陳偉浩
從2018年年初宣布進軍環保,到現在手握近千億環保訂單、重金狂攬多家上市公司股權,三峽集團獨樹一幟,通過“資本+”的模式,將水環境綜合治理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比于其它國有資本的控股并購,三峽集團的并購卻并不相同。目前,三峽集團“資本+”的模式,均采用了參股或合資(出資比例依然低于50%)的形式……
2021年6月15日,北京控股發布公告,引入三峽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引起行業高度關注,業內人士表示,借助三峽集團的資本實力,以及北控水務業內領先的專業能力,雙方的合作,將有望形成環保行業的“超級巨無霸”。此舉亦是為了強化三峽集團“資本+全國性行業平臺”的作用,建立股權紐帶關系,實現優勢互補、協作發展,更好地參與“長江大保護”。
三峽集團入股北控集團,只是三峽集團在環保資本市場中的冰山一角。從2018年年初宣布進軍環保,到現在手握近千億環保訂單、重金狂攬多家上市公司股權,三峽集團獨樹一幟,通過“資本+”的模式,將水環境綜合治理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比于其它國有資本的控股并購,如中交集團入主碧水源、廣州國資入主潤邦股份、四川國資入主清新環境、葛洲壩生態入主博天環境、浙能集團入主錦江環境(現浙能錦江環境),三峽集團的并購卻并不相同。
目前,三峽集團“資本+”的模式,均采用了參股或合資(出資比例依然低于50%)的形式:一方面,憑借三峽集團的資源與增信,雙方聯手承攬水務治理等項目,有助于上市公司做大收入;與此同時,三峽集團獲得來自上市公司股價增長的投資收益。
三峽集團“資本+”模式的產業布局
郭亞麗
2019年8月,三峽集團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工郭亞麗博士在“2019(第十一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表示,三峽集團探索“各方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資本+”模式就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主要聯手全國性業務平臺、區域性地方平臺、專業技術型企業等三類企業,打造聚焦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實現水環境根本改善目標。(相關閱讀:郭亞麗:長江大保護,三峽集團干什么?怎么干?)
在生態效益的追求上,三峽集團依靠自身良好的投融資能力以及資本信用體系,采用資本+全國性行業平臺,導入專業能力科學開展工作。從資本、平臺、業務等層面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如三峽集團與北控水務組建“資產+管理雙平臺”在南京、瀏陽、岳陽等城市開展項目投資合作。
2019年以來,三峽集團為破解發展瓶頸,增強投資運營管理能力,打造區域大保護載體對“資本+區域性地方平臺”進行了快速布局,接連買入、增持上海環境、興蓉環境等多家環保上市企業股份。
趙峰
在“2020(第十八屆)水業戰略論壇”上,長江生態環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峰曾介紹,三峽集團采用資本+區域性地方平臺,盤活存量帶動增量,獲得了國家長江辦和各地方政府的高度認可。地方政府和相關平臺企業有愿望、有目標,但是很難實施,因其負債率很高、新的投資能力不足。三峽把其存量資產通過股權合作的方式,由三峽進行現金注資,帶動其增量投資,在此過程中,既能減輕地方政府的壓力,三峽集團也能推動自身的機制改革創新。(相關閱讀:趙峰:長江環保集團參與共抓長江大保護的工作實踐與思考)
據中國水網根據公開報道不完全統計,2019年以來,三峽集團通過“資本+”模式直接或者間接參股的環保企業,已經有16家。從下圖可以看出,三峽的整體環保布局,正在逐步豐富著產業鏈。
三峽集團“資本+”戰略布局圖
通過資本鏈接專業技術型企業也是三峽集團的重要戰略布局路徑。趙峰表示,“在此過程中,合作體現了結果導向,實現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確保質量。”技術類企業的技術被三峽以參股形式給與資金支持,疊加三峽的施工和規劃設計,通過資本的紐帶建立聯系,實現降本增效,確保科學治水的成效。
梳理三峽集團已經入股或合作的環保技術型企業,看如何雙贏發展
近日,中國水網對中儀股份成功引入三峽資本和國投創業作為戰略投資者,進一步深化股權合作進行了報道。這是三峽集團“資本+專業技術型公司”的典型案例之一(相關閱讀:中儀股份成功引入三峽資本和國投創業作為戰略投資者)。中國水網粗略統計,包括中儀股份在內,目前三峽集團入股或已經展開合作的環保專業技術型公司有,上海世浦泰集團、路德環境、太和水、納川股份、江蘇泓潤等,技術領域涵蓋膜技術、污泥、水環境技術、管網、有機垃圾處理等。作為三峽集團參與長江大保護的重要力量,這類企業將發揮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
今天,讓小編帶大家看一看,三峽集團已經入股或展開合作的這6家環保專業技術型企業有哪些獨到之處: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