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2-11 13:39
來源: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經實施有一百天了,百日里,全市上下齊抓共管,廣大市民積極響應,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引領垃圾分類新時尚。
一、垃圾分類工作步入規范化和常態化軌道,主要取得以下三方面成效
1、垃圾分類理念深入人心
《條例》發布后,全市掀起垃圾分類大宣貫的熱潮,通過深入住宅區開展“入戶宣導、桶邊督導、重點輔導”等系列工作,讓垃圾分類知識走進千家萬戶。目前全市入戶宣傳覆蓋率約為95.6%,垃圾分類已經家喻戶曉,成為市民茶余飯后的“談資”之一。
2、全程分類體系基本形成
目前,全市3823個物業小區和1716個城中村實現分類覆蓋,共配置1074臺分類收運車輛;建成有害垃圾處理點2個、廢舊織物處理點10個、廢舊家具處理點16個、綠化垃圾處理點21個、玻金塑紙暫存點10個、綠化垃圾處理點21個、玻金塑紙暫存點10個、廚余垃圾(家庭廚余垃圾、餐廚垃圾、果蔬垃圾)處理點59個,共118處分類處理設施。新增廚余垃圾處理點10處,目前全市有4座大型餐廚垃圾處理廠、55處小型廚余垃圾處理設施,日處理能力約3000噸/日。
3、分流分類實效大幅提升
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量為8400噸/日,回收利用率達到40.5%,提前超額完成2020年度工作目標。從8月底至目前,垃圾分類實現“三增一減”:廢舊家具、廢棄玻璃等低值可回收物回收量由2060噸/日增至2760噸/日,升幅34%;廢棄電池、燈管等有害垃圾回收量由420公斤/日增至790公斤/日,升幅88%;廚余垃圾回收量由2530噸/日增至5640噸/日,升幅123%;其他垃圾處理量由19334噸/日減至15858噸/日,降幅18%。
二、垃圾分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主要得益于四個方面
1、開展宣傳教育,傳播文明理念
《條例》發布后,發放400余萬份家庭垃圾分類指引,招募2000多名社會監督員,開展5000多場專題培訓,入戶宣傳400余萬次,成立市、區垃圾分類志愿服務隊,全市垃圾分類氛圍濃厚。
2、建立健全機制,層層壓實責任
成立了以市長為總指揮的深圳市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揮部,構建起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垃圾分類組織管理架構。同時,通過“市抓區、區抓街道、街道抓社區、社區抓轄區”,一周一調度、一月一排名、一季一通報、一年一考核,逐級強化責任,層層抓好落實。
3、完善硬件設施,強化督促引導
全市住宅區(含城中村)按照“集中分類投放+定時定點督導”模式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不斷完善分類設施配置,全市住宅區共設置22252個分類投放點,20459名督導員在投放點現場開展定時定點督導,引導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同時,各區結合自身實際,每日至少設立2個家庭廚余垃圾投放時間段以最大限度滿足居民的投放需求。
4、獎勵懲處并重,發動社會參與
出臺了《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激勵辦法》,市、區財政每年各安排補助資金6250萬元,引導和推動住宅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學校、企業、家庭和個人積極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在懲處上,全市城管執法部門更是在《條例》實施后,集中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專項執法,形成了有效震懾。
9月1日至12月7日共出動執法人員169993人次,檢查投放點位、收運車輛、處理企業92645個,立案3918宗,擬罰款總額1230850元,已執行到位821650元
深圳在推動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方面已經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然而依舊存在推進不平衡、垃圾桶點管理有待提升、收運處理能力存在不足等問題。
下一步,在壓實責任,加強執法的同時,深圳將高標準規劃建設分類處理設施。重點推動光明1000噸/日、龍華400噸/日、大鵬200噸/日和坪山220噸/日等大型集中處理項目落地建設,采用小型處理設備作為補充,解決廚余垃圾處理能力短板,力爭2021年底前,全市廚余垃圾處理能力達到6000噸/日。與此同時,深圳還將建立生活垃圾智慧監管系統。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生活垃圾從集中投放點、運輸車輛、轉運站到末端處理設施的全鏈條監管。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