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2-11 09:15
來源: E20環境商學院
“感恩有你,創新同行。“ 11月26日,E20環境商學院2020年度(第二屆)創新私享會暨“雷茨之夜”CEO特訓班感恩節同學年會在京隆重舉行。
在活動現場,2020年度(第二屆)E20環境商學院十大創新人物榜單以“現場隨機抽取”的方式(排名不分先后)隆重揭曉。揭曉順序及名單如下:
作為環境企業家的修煉道場、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搖籃”,為發現、鼓勵學員創新標桿,分享創新經驗,促進學員將課上所學的創新真正地在企業實踐中落地,2019年,E20環境商學院特別聯合E20傳播中心、E20研究院數據中心啟動了首屆“年度創新人物”評選。在去年模式創新、思想創新、管理創新三個評選維度之外,本屆新增“產品創新”維度。參選人由自薦和班級推薦形式產生,參選人申報材料經37位評委組成講師評審團、金融評審團、媒體評審團、E20評審團共四大評審團審閱之后,并經過網絡投票,根據五個單元的綜合分數,最終評出年度十大創新人物。
在活動現場,十位頒獎嘉賓依次進行了頒獎并對此次活動和獲獎人物發表了寄語。頒獎嘉賓分別為評審嘉賓代表,首屆創新人物代表,以及E20首席合伙人傅濤。具體如下:
講師評審團代表: 嶺南股份副董事長閆冠宇、 中持股份總經理邵凱、碧水源副董事長何愿平、蘇伊士亞洲高級副總裁范曉軍、清華海峽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湯云柯 、農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副總經理孫志遠 ;
首屆十大創新人物代表:金科環境董事長張慧春 、萬德斯董事長劉軍 、碧諾環保董事長蔣子厚。
頒獎現場
在會上,獲得“十大創新人物”稱號的企業家不僅發表了獲獎感言,還分享了各自在其深耕領域中的獨特觀點以及創新案例(以拼音順序)。演講觀點獨到,智慧爍金、精彩紛呈,摘錄如下,敬請參考。
秦玉蘭
作為納米陶瓷膜技術及全產業鏈服務模式的創新者和實踐者,廣西碧清源環保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碧清源”)董事長秦玉蘭在深度分享的過程中,從產品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思想創新等四個方面闡釋了碧清源在業內獨樹一幟的創新理念。
秦玉蘭介紹,產品創新方面,該公司自主研發創新的納米陶瓷膜污水處理技術(NCMT),區別于傳統及目前主流MBR有機膜技術,在工業廢水和城鎮污水處理領域開拓了新的途徑;在模式創新方面 ,碧清源打造了全產業鏈(即陶瓷膜材料的生產+核心技術研發+環保裝備+工程應用+運營服務整體解決方案),在產業鏈上進行了革命性、顛覆性的創新,直擊行業痛點,降低成本的同時,實現生產、服務營銷閉環模式。
此外,碧清源還前瞻性地引入5S現場管理的模式和卓越績效管理,優化管理流程,并促進股權改革, 完善股權激勵設計等,實現了管理方面的創新。而思想創新也是碧清源創新發展的亮點,在思想創新方面,該公司注重人才的承接,以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打造科普教育基地,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培養和吸引人才,注重人才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企業文化的持久傳承。
凌建軍
凌志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凌志環保”)董事長、總裁凌建軍做了題為“農村污水治理模式的哲學思考、創新和實踐者”的精彩演講,同時也帶來了凌志環保在我國農村污水治理領域的實踐思考。
凌建軍提出,“心環保才是真環保”的農村污水治理理念。他認為,《道德經》闡明:“水”如“道”。不能簡單用技術角度來治“水”,更應哲學的范疇來“治”水。“治”水思考的哲學范疇,不僅適用于農村污水,而廣泛應用在城市污水、黑臭水、湖泊、海洋等水域。只有老百姓真心開口說好,才是真的好;只有農戶直接參與并受益,才是真正完成“廁所革命”。
他還強調,我國農村污水處理需要重點做好六點:包括學習道德經,因為下水道治理是充滿智慧哲學的行業,不是簡單的技術行業;農村污水應當學習日本單戶模式,從源頭治理;不應倡導全市、縣(區)納管和集中處理;不應倡導農村PPP和EPCO的全縣處理承包模式,因為沒有一個企業的組織機構能單獨在短時間又快又好完成;政府機構、設備供應商、第三方運維單位、農戶全部應躬身入局,全面參與,實事求是貫徹農村“廁所革命”精神,真正讓農民在治理農村污水的同時,改善室內室外的環境,讓老百姓真心開口說好;加快學習日本農村污水治理模式、經驗,制定并完善國內相關法律法規;加快制定單戶或聯戶的化糞池、凈化槽及管道和構筑物等的建造高標準、制造高標準、第三方維護高標準,符合當下的高質量發展。
劉江濤
浙江延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延杭智能)總經理劉江濤分享了該公司在有機固廢和垃圾分類數據賦能方面的創新以及實踐。
劉江濤認為,在垃圾分類這一群雄競逐的“藍海”之中,企業想要脫穎而出,獨領風騷,就一定要做精做專,專注于某一個細分領域,將自身的核心優勢發揮到極致,而延杭智能在實踐中也踐行了這一“做減法”“專一和專注”的理念。“這兩年,垃圾分類市場呈現火爆發展的態勢,然而作為規模較小的公司,在這一市場做大做全并非可取之策,”劉江濤稱。因此,延杭智能果斷剝離了所有涉及到人力的垃圾分類相關業務,將業務范圍進一步縮小并聚焦,定位于將 “互聯網+”及物聯網技術與環保裝備制造融合,成為垃圾分類領域全球領先的智能環保裝備及信息化服務商,以智慧“賦能”作為企業的核心價值。
分享中,劉江濤還提到,華為的工作經歷,尤其是對產品的極致追求、不茍的科研精神,是延杭團隊對環保裝備智能化研發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要訣。他表示,延杭智能能夠保持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正是其在科技研發方面的大規模以及經年累月的投入。“若將科技創新比作汽車發動機,生產、銷售、管理、運營就如同汽車的四個輪子,發動機強勁有力,才能讓企業發展的更快速;‘四輪’協同,才能使企業發展更平穩。”
劉江濤認為,2020年是“新基建”元年,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未來的城市智慧環境平臺必將依托于大量基礎數據,通過數據存儲、計算,提供決策依據。延杭智能扎根于社區基礎分類設施建設,依托智能垃圾處理站點,通過基層社區垃圾產生數據分析,繪制城市垃圾分類大數據地圖,并上傳至云平臺,將能為智慧城市的環衛領域大數據分析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潘海龍
江蘇泰源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源環保“)總經理潘海龍則以”從建造到智造,打開市場空間“為題,講述了泰源環保顛覆污水處理廠鋼筋混凝土的“建造”舊時代,開啟污水處理廠模塊化裝配式的“智造”新時代的歷程。
潘海龍認為,“跨界尋找理念,而后進行組合”是泰源環保成功開啟新時代的不二法寶。他提出,如果僅僅是踏著別人的路徑一味進行模仿,無法超越的話,那么,企業就很難實現長足發展。他認為,環保產業在中國僅僅有40多年的歷史,屬于年輕行業,在這一領域,國內的理念并不成熟。因此,跨界去找先進的理念,然后進行組合,才有可能產生創新的產品。而泰源環保推出的“TIMP智能模塊化裝配式集成污水處理系統”正是跨界創新的成功案例。該污水處理系統結合了樂高及裝配式建筑的諸多原理,再結合鋼結構特性及污水處理工藝特點進行計算、建模、實驗,經歷5年多時間的磨礪與檢驗,最終取得了業內以及市場的認可。
此外,潘海龍還進一步表示,工業化智造污水廠必將顛覆傳統鋼筋混凝土建造污水處理廠,這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必將引領環境水處理產業進入一個全新發展時期。
秦華達
浙江魔云物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魔云物聯“)總經理秦華達分享了該公司在環境管理創新模式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在他看來,企業的創新并非天馬行空,離不開周遭環境,特別是政策大背景的變化。而魔云物聯的創新舉措也和政策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
今年,中國在排污許可證方面管理方面有了一些方向性的改變,當前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排污許可證核發全覆蓋,完善和建立行之有效的環境監管新模式。實現全覆蓋后,對于工業企業的裝備的管理也由此前的粗放型管理轉變為企業自主管理。針對政府監管,魔云物聯也進行了矛盾和痛點研究,比如企業作為被監管對象的需求,執法的需求以及園區的需求都出現了哪些轉變。在此基礎上,魔云物聯進行了深入思考,并且尋找到了落地證后監管創新服務的關鍵點,其中,創新的關鍵點之一為有效數據的采集,關鍵點之二為由原來的環境管理轉向環境服務。
“比如在企業端,讓企業由以往的被管理轉變為自行管理與被管理相結合,在此環節,魔云物聯也為企業端提供了一套環保系統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統,企業可以在自己的設備系統中看到自己的運行狀態,包括所有的預警預報等;在園區端,則從原來的現場巡查變為自主精準分析;從環保部門執法角度,從盲目突擊執法,轉向自動分析精準執法等。“
田明
舒朋士環境科技(常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舒朋士“) 是一家專業的智慧排水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舒朋士董事長兼總經理田明以“智慧排水工程裝備的創新者和踐行者”為主題,分享了在這一領域的獨特看法和觀點。
田明表示,想要科學治水,就必須先要正確認識水體黑臭的成因。水體會變“黑”變“臭”,有分流、截流、合流、雨污混接、污水管網防滲率、末端處理、水體自身流動性、河湖堤岸、生態基流、面源污染控制等多個方面工作不力的原因。他提出, 有一些地區把黑臭水體治理第三階段的生態修復異化為簡單的種水草、撒藥、鋪石子、曝氣、修浮島等,導致水體的生態修復治理表面化、虛無化,河道真正需要生態修復的內容卻沒做。黑臭水體治理,需標本兼治,中西醫結合,讓內部調理和外部截流切除同時存在,包括在河道中的一些高端技術的應用,需要政府和產業界一起努力,推動產業的進步。黑臭水體問題的解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岸上岸下”、“生態構建”、“近期遠期”“治標治本”的角度形成系統的解決方案。
王朝陽
作為中國領先的水質傳感器與數據服務的提供商,天健創新(北京)監測儀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健創新“)董事長、總經理王朝陽總結并分享了在該領域的創新體驗。
而分享過程中,王朝陽闡釋了“做專、做精、做細”的企業發展戰略。他提出,做產品的時候,必須要做到”人無我有“,這是關鍵的一點 ,此外,堅持一個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也至關重要。而天健創新正是堅持在“用數據持續勾勒水質真相“這一領域持續深耕。近年來,隨著環境質量管理時代的到來,環境監測檢測工作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深入解決我國環境問題的基礎性工作,而自創建以來,天健創新”就一直以數據探析真相,持續奔跑在水質監測領域。
環境監測是生態文明的關鍵抓手,環渤海和沿長江經濟帶的治理在通過“查、測、溯、治”對入河排污口進行排查整治,監測和溯源已成為環境監管的一個主要的抓手。天健創新前瞻性地看準了這一發展方向,而正因為其多年來的不懈堅持,現如今,該公司已經可以協助環境管理部門對環境污染情況進行監管,研發的基于傳感器和物聯網的微型監測預警站,部署成本低,基本免維護,適合量大面廣的監測布局,非常適合入河排污口的監測和溯源。
王朝陽表示,未來幾年中,天健創新的發展重心仍舊將會圍繞數據服務,將基于產品應用、數據分析、數據模型,圍繞數據服務的布局投入研發力量。“力爭三到五年后,公司主要的業務來源于數據服務,這將超越現有的產品的銷售。”
吳炎光
雷茨懸浮科技(廣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雷茨懸浮“)創始人和總經理吳炎光做了題為”磁懸浮/空氣懸浮風機創新者和實踐者“的創新分享。雷茨定位為全球節能風機系統解決方案創新者,旨在用高精尖的風機產品為企業“節能降費”。
吳炎光介紹稱,風機的能耗占據了整個污水處理成本的70%以上,因此,雷茨懸浮選擇這樣一個關鍵點進行創新具有較大的價值。該公司的核心創新產品包括高速離心風機、磁懸浮離心風機、空氣懸浮離心風機,尤其是空氣懸浮離心機更是擁有超高的性價比:永磁電機的效率高達95%-96%,經實際使用案例測算,雷茨空氣懸浮離心鼓風機對比羅茨風機能夠節約35%,一年就可以收回投資成本。節能就是創造價值,例如一臺100KW/H的電機,一年可以節約100KW/Hx35%x24小時x365天≈30.6萬度電,工業用電按1元/度,那么一年就可以節省30萬元。
而之所以能夠生產出如此貼近市場的創新產品,離不開其思想創新。吳炎光提出,公司一直秉持以市場為導向的精進思維。在產品思維方面,緊跟需求,抓住痛點是其精髓;在用戶思維方面,以用戶為導向,抓住用戶節能省電的核心訴求;以及以“共生資源,共聚渠道”為核心的平臺思維。
葉偉武
杭州銀江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江環保”)董事長兼總經理葉偉武則做了題為“分散式污水處理裝備化和模塊化的創新者和實踐者 ” 的主題發言。銀江環保致力于污水分散治理,一體化裝備、標準化生產、模塊化施工、智慧管控,細分客戶不同需求自主研發了六大核心產品(自有專利),業務領域涵蓋醫療污水處理、城市溢流污染治理、黑臭河道(水體)治理、市政污水提標及精致景觀水處理等。
葉偉武特別提及了近年來,銀江環保在商業模式方面的創新體驗。他認為,一個完整的產業價值鏈包括原材料供應、研發、生產、制造、銷售等環節,還有橫向的合作伙伴與相鄰產業鏈,在這些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利益競爭、共享或風險共擔等關系,銀江環保基于對這些關系的分析,思考了商業模式創新并進行了突破。
葉偉武表示,銀江環保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與客戶不單單是簡單的銷售合作關系,還是客戶(政府)解決環保困境問題的戰略伙伴,銀江環保聚焦客戶環境問題,用科技及創新改善環境,客戶可以將銀江環保作為自我價值創造、創造價值業體現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陳建湘
深圳市朗坤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朗坤環境”)董事長陳建湘因處于上市前期,不便到場,因此通過視頻分享了他的創新感言。
據陳建湘介紹,“朗坤環境”的產品創新主要集中在三點,一是開創廚余垃圾等四類有機廢棄物協同綜合處理的創新模式;二是開發出領先的LHP超高壓分離技術,將廚余垃圾“吃干榨盡”;三是研發出國際領先的LCJ超級厭氧微生物技術,引領城市有機廢棄物微生物處理技術的變革。
陳建湘提出,針對各類城市有機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各地政府采用分散的項目建設模式,在城市打造多個固廢處理項目,分別處理各類城市有機固體廢棄物,此舉不僅浪費土地空間與城市資源,且極易增加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而如若將城市生活產生的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廢棄食用油脂、糞渣、動物類廢棄物、污泥、園林綠化廢棄物等固體廢棄物,以生態環境園模式建設綜合性的環衛綜合基地,進行協同處理,不僅可以降低環衛設施用地落實難度,消除以往規劃多、建設少的現象。既可以實現資源共享,節省投資和運行成本,形成規模效應,又能更好地進行二次污染控制,助力各地政府解決“垃圾圍城”困境。而朗坤環境正是國內最早實施生態環境園及有機固體廢棄物處理項目設計、建設的企業之一,目前在生態環境園(有機垃圾處理)領域的技術及市場規模均為國內領先。
此外,陳建湘還針對企業如何應對疫情以及疫情對于企業的影響等話題發表了觀點,他認為疫情過后,企業需要盡早做出預判,對可能發生的變化要有充足的準備,不能被動等待發生變化倉促應對,而要在變革和創新中尋找未來發展。陳建湘進一步解釋稱,疫情一定會對能夠及時變革的創新企業帶來一次更大的發展機遇。一次重大的經濟危機既是倒逼企業變革,也是為企業帶來的一次重大的轉型機會。因此,具備三點要素,才能確保企業在危機當前得以發展,包括:要建立起獨一無二的競爭力;要做好戰略規劃,方向要對,要做好與眾不同的定位;團隊建設至關重要,上下同心,才有執行力。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