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1-09 09:52
來源:中國水網
11月5日,2020(第七屆)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暨“部省支持環科園創新發展”匯報會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以“融入國家戰略,構建環保產業新生態”為主旨,系統總結了國家級高新區宜興環科園兩輪“部省會商合作”實施以來的發展經驗和發展成果,集聚各方才智,共同探討環保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深入推進環保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戰略,助力中國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2013年和2016年,科技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先后簽署兩輪《部省合作計劃》,主要圍繞建立環保產業創新發展的機制與模式、構建面向全國環保行業的科技公共服務體系等8項內容,合力推動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簡稱“宜興環科園”)先行先試,打造成為中國環保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基地。在兩輪部省會商的支持下,宜興環科園通過八年持續探索,已發展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規模最大、品類最齊全、最具創新活力的環保產業聚集地和創新策源地,獲得國家低碳示范園區、國家環保服務業示范園、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中國-東盟環保技術和產業合作示范基地、中國環保裝備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中國創新力開發區等稱號。
八年來,宜興環科園圍繞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融合發展,大力推動高端要素集聚、創新創業平臺建設,聚焦產業培育、科技研發、開放合作、雙創服務、金融創新、示范引領和系統服務等方面,探索了一條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宜興路徑”,構建起面向未來的環保產業創新生態。
(一)聚焦特色培育,產業集群發展潛能釋放。以環保產業為主題特色,做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格局,形成了獨特的產業優勢。成為國內最大的環保產業集群。2013-2019年,宜興環保企業數從3000多家增長到5000多家,產值從260多億元增長到580多億元,年平均增幅近30%。目前,已擁有環保產業從業人員10萬多名,專業技術人員2萬多名,市場營銷人員1萬多名,形成了獨特集群優勢和商道文化。形成最完備的產業體系。已形成研發設計-裝備制造-工程施工-運營服務完整的產業鏈;產品涵蓋水、聲、氣、固、土、儀及資源利用等7大類、200多個系列、2000多個品種,其中水處理設備的自我配套率高達98%,國內市場占有率40%;形成了以檢測、監測、培訓、孵化、交易、展示等全鏈條支撐體系。打造了最突出的治理能力。培育了60多家細分領域的“單打冠軍”,一批強小企業開始從裝備制造向提供系統集成的服務業態提升,同時具有由產業集群效應帶來的制造基礎、治理能力和工程實施能力,如水處理領域的鵬鷂環保、康宇水處理、菲力環保,大氣治理領域的雙盾環境、江蘇大信,噪聲治理領域的遠興環保,固廢處置領域的碧諾環保等等。
(二)聚焦科技研發,創新支撐作用更加明顯。致力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建立起多層次的政產學研合作體系,注重技術攻關和成果產業化。產學研協同創新不斷深化。先后與國內外30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機制,打造了南大宜興環保研究院、中宜生態土研究院等15家重大合作平臺,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460項,引育各類高層次人才1000多名,包括外籍院士9名,曲久輝、任洪強、任南琪等“兩院”院士19名。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2013-2019年,全園R&D投入增長311%,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362%,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120%;培育雛鷹、瞪羚、準獨角獸企業90多家,連續7年開展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承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30多項,建立各類研發機構135家,其中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3家。科技創新支撐持續強化。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以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為重點,聯合大院大所、龍頭企業,打造江蘇省環保裝備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江蘇環保產業院士協同創新中心和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進一步促進了高校科研人才、先進科技成果向園區轉移,提升創新鏈與產業鏈結合的緊密度。其中,創新中心是江蘇省在節能環保領域布局的唯一創新中心;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完成科技部環保數據庫建設、參與部委中長期規劃的編制、承擔數十項國家級、省級重大專項。
(三)聚焦開放合作,打造與國際技術接軌主陣地。致力國際先進技術引進,著力提高創新資源集聚度和轉化率。成為國際技術引進的“橋頭堡”。組建了13個國際清潔技術轉移中心,帶領企業參與慕尼黑環保展、美國水展、日韓環保展等國際展會“淘寶”百余批次。探索國際技術引進新模式,如建立新南威爾士大學首個中國技術創新及產業化平臺-新南威爾士大學環境技術轉移中心,園區先后引進100多項先進技術,承擔中新、中韓、中美、中以、中德等5個國別合作項目。打造國合環境高端裝備制造基地,采用“技術培育馴化合作新模式”,目前已擁有國際PCT專利120項,日本專利16項,韓國專利36項。成為環保產業走出去的“排頭兵”。建成中國東盟環保技術與產業合作交流示范基地,組建了“一帶一路”環保企業聯盟、中國智慧環保聯盟,推動環保企業“走出去”尋技術、“走出去”拓市場、“走出去”編標準。目前,已有70多家企業在南非、東南亞、中東等“一帶一路”國家實施環境治理項目,如凌志環保承接孟加拉皮革污水處理廠等重大項目,江華水處理與以色列魏茲曼研究院合作實施泰國合作工業園PPP項目,一環集團參與承建了印度拉布灣燃煤電站、越南錦普燃煤火力發電廠、印尼龍目島電站等多個項目,南宜研究院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水回用技術委員會、工業水回用分委會(ISO/TC282/SC4)的國內技術對口單位,為增強我國環保產業國際話語權作出重大貢獻。
(四)聚焦服務雙創,創新創業環境全面優化。聚焦科技成果轉化薄弱環節,著力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提升孵化服務能力,構建具有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系統。高端創新資源要素強勢集聚。連續舉辦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智慧環保高峰論壇、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環保創新創業大賽“三大品牌活動”。其中智慧環保高峰論壇,旨在以物聯網技術助推環保產業轉型升級,已推動100多家環保企業向智慧化轉型。環保產業高峰推進會已匯聚院士20余位、行業專家200多名以及參會代表2000余人次,推動40多個項目合作落地。創新創業大賽已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環保創業賽事,累計推廣項目700余項,篩選出100余個優秀創新項目,獲得融資超6億元,為宜興培育了20多家細分領域單打冠軍。孵化育成體系加快完善。構建全方位的“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孵化體系。目前,依托國際環保展示中心、中國宜興國際環保城、宜興環保學院,打造節能環保技術、產品的交易、展示、孵化平臺,全面建設成節能環保企業總部區;創建了黑馬營、卓易軟件園等12家國家級、省級孵化器、加速器和眾創空間,建設4家國家創新聯盟和示范基地,聯合湖北理工學院建成全國環保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吸引200多家中小型高新企業入駐孵化,為300多家初創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空間、創業輔導、人才培訓等服務。
(五)聚焦金融創新,“全鏈條式”融資服務愈發完善。針對環保產業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從股權基金、普惠金融、信貸產品等方面,著力強化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設立環保產業專項投資基金。借力國家綠色金融改革示范區建設,組建了首期6億元丹鵬基金、20億元的江蘇疌泉綠色產業股權投資基金、2.5億元的中禾節能環保創業投資基金,目前已完成投資支持項目20多個,擬投資項目30多個,旨在為優勢企業從制造業態向系統集成服務業態轉型提供金融支撐。完善普惠金融融資平臺。通過與人民網的金融合作,建成人民普惠金融全國首個試點單位,提供專項普惠金融信貸支持,單個企業融資規模最高達1000萬。與省科技廳合作,在園區落戶省科技金融融資路演服務中心宜興分中心實現科技型企業與銀行有效對接160多次,同時不斷擴大“蘇科貸”、“錫科貸”等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資金貸款的覆蓋面和受益面。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深化中關村租賃與環保創新創業大賽的投資聯動,為企業獲2億元授信額度;與江蘇省信保集團聯手推出總額3億元的“園區保”產品;與金融機構對接,為企業量身定制“小微創業貸”“環保訂單貸”“稅E貸”“綠色金融債”等一系列創新型金融產品,全方位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
(六)聚焦示范引領,打造引領性生態產品。堅持創新引領,面向未來的環境基礎設施發展趨勢,先行先試,打造一批行業引領性的生態產品,形成可復制的樣板和標桿工程。面向2030-2040年的中國未來概念水廠。2014年以科技部批準的國家級試點聯盟——節能降耗水處理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基礎,曲久輝院士等6位專家共同發起和推動了“建設面向未來的城市污水處理概念廠”事業,按照“水質持續、能源自給、資源回收、環境友好”的定位,打造一座花園式的污水處理廠,將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水處理領域的示范和標桿。目前項目正在建設中,預計2021年正式投產。全球引領性的生態廁所產品。2016年園區引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Hoffmann教授的廁所黑水處理技術,也是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廁所大挑戰”中獲得一等獎的技術,共同孵化了宜興艾科森生態環衛公司,成功研發一種動力和水自給的持續循環的可移動、集裝化、模塊化的生態廁所。目前,已在南非、香港等國內外多地應用,并榮獲國家旅游局廁所技術創新大賽一等獎優秀案例,被列為聯合國難民署廁所采購候選名單。城鄉環境綜合體-田園牧歌。2017年,環境醫院專科門診企業碧諾環保推出“每個城市需要一座城鄉環境綜合體”的構想,包含“有機廢棄物資源化中心+智慧農業+智慧環保+培訓實踐”等模塊,目前已在湖北枝江、河南遂平等多地推廣建設。此外,園區還集聚了一批如海綿城市治理裝備、毒性檢測儀、高效自控電催化綜合污水處理集成系統、淤泥原位固化穩化技術以及YM菌超高溫好氧發酵技術等最前沿的“黑科技”產品,引領產業未來新發展。
(七)聚焦系統服務,“環境醫院”平臺初步構建。創新產業發展新機制、新模式,實現先進技術和市場的有效對接。創新打造“環境醫院”模式。通過整合優勢資源,凝聚轉型共識,推出了集“診、治、療”于一體的環境治理綜合服務平臺—中宜環境醫院,構建了“一平臺、一聯盟、二池、三庫、四機制、十大專科”運行支撐體系,目前各細分領域專家、技術企業已初步建立。今年,環境醫院開展 “2020年度中宜環境醫院特色專科調研評選活動”,20家專科冠軍脫穎而出,60多家優秀專科企業進入環保企業庫,成為環境醫院“專科醫生”。成立了生態環境黨建聯盟,通過凝聚專科企業、科研院校、國資央企、各地政府等各方資源,鏈接各方需求,由過去惡性競爭、“單打獨斗”轉變為協同發展、“抱團出擊”,共同為區域環境治理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系統輸出綜合解決方案。瞄準區域環境治理需求,在四川武勝、徐州沛縣、湖北枝江、上海徐匯區等地籌建不同功能的環境醫院分院,并聯合入庫專科企業,制定系統服務方案,積極推進20多個地區的治理項目。其中,武勝分院實施的“五排水庫水環境綜合治理服務項目”,運用專科技術“WEP水環境修復系統”,水庫水質由地表水劣Ⅴ類水質提升為地表III類水。在今年的“抗疫”中,環境醫院專科企業庫中20多家企業向方艙醫院、集中治療點提供應急的系統化集成化治理產品,進一步凸顯了宜興環保產業技術能力、實施能力和應急能力。
當前,我國的環保事業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正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2035年要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的根本性好轉。當前,整個環保行業已逐漸回歸理性,生態環境治理向專業化、精細化和系統化邁進,從資本、工程主導逐步回歸到以技術、產品、工藝、行業經驗為主導,對技術產品創新集成、系統解決方案的需求愈加迫切。近期從中央到部委,再到省市都密集出臺支持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如中辦、國辦出臺《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科技部和發改委聯合下發的《關于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江蘇省發布《省政府關于推進綠色產業發展的意見》等等,在政策及監管兩把利劍加持下,宜興環保產業憑借發展形成的集群優勢、平臺優勢和技術優勢,必將迎來最佳“機遇期”。宜興環科園將牢牢抓住當前重大戰略機遇期,在部省會商合作機制的助推下,瞄準打造千億級環保產業創新集群的目標,從標準化、智能化、系統化、高端化、品牌化等五個方面持續探索,不斷提升產業格局,加快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一是建設環保標準化基地。全面推進江蘇省環保產業集群標準化試點、國家水環境技術與裝備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引導園區企業、院所平臺參與國際、國家、行業、地方、企業標準的制定,爭取在建設期內實現新增水處理領域標準化機構2-3家,構建技術、裝備、材料、工程和管理的標準體系,創新技術轉化團體/行業標準20項以上,形成高質量的環保裝備標準化體系;并通過國內外院士、高端特色人才引進,培育水處理、固廢、大氣、土壤生態修復等一批特色研究團隊,突破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編制標準80-100項(國際標準5-8項),國際國內標準轉換15項以上,通過制定環保技術與裝備的國家/行業標準,搶占行業制高點,引領我國水環境產業升級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提升。
二是打造智能制造工廠。發揮宜興環保制造優勢,持續推進環保產業制造過程智能化、裝備產品模塊化、生產標準化、運維智能化。重點推進與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協會合作,以“工業4.0”模式為園區企業量身定制智能制造平臺,加快建成并推廣國合生態工場、鵬鷂智能制造園、三強環保智能化產線等平臺制造模式,實現更多裝備制造企業向智能化、標準化、規模化、集成化生產轉型升級。通過打造智能制造體系,實現環保裝備研發設計、智能化配料、智能化精加工、現代化裝配以及售后智慧化運維管理的一條龍服務,引領環保產業實現產品標準化、裝備集約化、服務智能化。
三是創新做好金融支撐。搶抓國家綠色金融改革示范區建設機遇,持續做優供應鏈金融,深化與云鯨網合作,打造以工業互聯網為支撐的環保產業供應鏈集采平臺;推進中航金網絡在園區打造“無錫信用”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推進國開行環保物聯網規模化金融支持合作,聯合國資央企和集群企業推動組建注冊資金10億元的經營性平臺,助力中小環保企業承接重大環境治理項目。持續深化丹鵬基金、疌泉基金、中禾基金“三大基金”對優勢企業的金融支持,創新打造融資租賃、保理、擔保等多樣化的金融支持,為宜興環保企業提供綜合服務,有效化解宜興環保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進一步完善普惠金融平臺,運作好省科技金融融資路演服務中心,不斷拓展人民金服、 “園區保”、“小微創業貸”等金融產品的覆蓋面。
四是完善環境醫院合作平臺。在技術能力整合上,繼續引導企業走國際技術引進孵化路徑,圍繞專家資源庫的完善,再遴選一批園區各細分領域院士專家資源,繼續舉辦“特色專科企業調研評選活動”,加快選出60家“專特優精”和“小巨人”專科企業,引進和培育強鏈補鏈的領先技術和裝備,并結合院士協同創新中心凝聚院士專家資源,加強區域環境治理技術能力體系建設。在輸出平臺搭建上,組建政府引導,聯合園區專科企業推動產業合作平臺建設,發揮專科企業技術優勢,應用環境醫院服務模式為全國環境綜合治理提供整體方案設計、裝備工程建設、運營服務和資本支撐等全產業鏈服務,全力推動傳統環保產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助力一批制造型企業向運維服務業態轉型。
五是復制推廣引領性生態產品。加快推進未來城市污水概念廠、生態廁所、田園牧歌、流域治理、水環境修復等引領性生態產品的建設和運營,依托環境醫院實體平臺,借力國資央企的市場資源,再嫁接相關金融機構的金融支持,主動融入國家戰略,積極推進與華潤環保、三峽集團、中電建等國資央企的深度合作,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長江大保護、“一帶一路”等重大區域治理項目提供環保技術支持,打造一批區域治理示范引領項目,推動生態產品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在開放發展新格局中開辟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方位、新路徑。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