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0-13 13:54
來源:JIEI創新實驗室
作者:高嵩
近幾年來,伴隨著環境治理的綜合化、區域化,環境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從早期的中電建、中交、中鐵、中建等央企相繼成立環保平臺,各地省級環保平臺紛紛成立,到長江生態環保集團,以及近日由國務院100%控股、注冊資本1500億元的南水北調集團的成立,央企環保平臺,在當前的環境產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們的定位、特征及發展脈絡,都與行業中過往的龍頭企業迥異。
近期,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參與了一些央企環保產業板塊的戰略規劃制定與研討工作,在此產生了一些感悟與思考,遂梳理成文,以求拋磚引玉。
央企環保平臺的性質及特點
不同的時代背景,造就著不同屬性及氣質的企業。威立雅,蘇伊士得益于環境保護,政府職能擴張和他們在不同歷史階段時刻保有企業家精神;北控首創的發展得益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水處理事業的極速發展以及核心團隊的奮斗創新;而這兩年快速發展的央企環保平臺所面臨的歷史機遇不同,生態文明建設、流域治理、高質量發展、組織建設應是這類企業的關鍵詞。
對于這類企業,可能用“龍頭企業”也不能準確描述,它無疑已經突破了污染治理或者水環境治理的范疇。個人更愿意參考美國流域治理的一個說法:政策型企業家。也就是可以綜合各種資源,進行深層次、結構化地推動行業發展和產業進步的企業或個人。
從目前的定位來說,環保央企更像是整合行業資源的領導者。猶如在人才構成中,不單有各類專業性領軍人才,平臺型、鏈接型、具有領導力的人才同樣重要。
央企環保平臺的主戰場
上述可見,央企環保平臺業務發展模式的對標企業,不會是當前水務領域的TOP10企業,其業務重心、發展指標一定不同于上述標桿企業。
如何制定指標是難點和亮點,但有一方面毫無疑問,這類企業應當成為使命感很強的組織,與各個相關方共同推動和實踐政策創新,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如長江環保集團“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發揮基礎保障作用、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的定位,如中交生態的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美好生活”和“美麗生態”兩條產品線等。
“水十條”及“長江大保護”任務之下,治污不再是單個項目的事情。而是上升至了流域治理、區域治理、系統治理這一層面。由于體現國家意志的特征及多方溝通的優勢,央企環保平臺的主戰場勢必聚焦于流域、區域治理。
環境綜合整治和流域治理具有很強的政府屬性,需要跨部門、跨區域、跨時間,要做好流域管理,強有力的管理機構、完備的法律保障、協調機制缺一不可。但此前,管理機構缺失、地方政府事權與財權不匹配等問題限制著流域治理的進一步推進,也間接造成了水環境領域PPP模式的快速風靡與衰弱。
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判斷,未來國家肯定會出現更加高效的事權財權科學集約的管理模式,流域管理機構負責事權+央企負責財權,可能成為解決流域管理問題的主流模式。如何獲得并分配權力,開展機制創新,形成完備的商業模式,系統解決流域管理問題,還需拭目以待。
國外流域治理中的主體企業
國外流域管理經過多年的發展,演變成三種模式,包括水資源理事會、流域委員會、流域管理局三種。其中,水資源理事會模式僅具有建議權,流域委員會具有部分事權,流域管理局則兼具事權與財權,負責開發和管理。流域管理局的角色,對我國的流域治理主體企業有著較強的借鑒意義。
如美國針對田納西河成立了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全權處理流域水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問題,如控制洪水、改善航運條件、水能發電、恢復植被和控制水土流失等。它既具有政府職能,也具有私人企業組織優點,運行靈活。
英國針對泰晤士河的治理,也建立了包括泰晤士水務局在內的10個流域水務局,對泰晤士河流域進行統一規劃與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標準,有充分的治理資金保障,被國際上成為“水工業管理的一次革命”。
再如新加坡的公用事業管理局(PUB),致力于解決新加坡水資源短缺挑戰,與水行業合作共同投資了近50億美元進行水資源研發,專注于7個細分領域并以宏觀目標為導向,解決了本國水資源問題,建立的水科技品牌,培育了強大的水科技產業。PUB在解決方案的品牌化、標準化和創新資源的有機整合就是非常好的借鑒案例。
環保央企需要建具備哪些能力
環保產業是典型的服務業性質,本身又帶有公益屬性和技術屬性,所以對于大型企業來說,準確領會未來趨勢,把握行業問題和需求,通過優質的服務獲得利潤至關重要。
中鐵生態提出了“生態環境綜合服務商”的目標,中交環保提出了“區域和流域環境治理綜合開發服務商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提出了“生態城市運營商”的概念,綜合服務、城市運營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最迫切的需求。這要求央企環保平臺建立起自身的核心價值,尤其在合作伙伴的管理方式方面的專業能力建設。目前,環境行業的發展特征和我國的管理方式,各方都要強烈的將項目做大的沖動。而如何形成更加高效、高性價比、有針對性的方案,還需要這類企業進行準確的判斷和高效的管理,具備分辨力和決策力。
以三峽集團為例,三峽能夠在整個長江流域跨地域、跨部分、跨行業、跨時間的來思考與實踐,能夠為解決長期困擾行業的問題提供解決契機。因此從未來發展來看,也應該從調整結構,資源整合和推動創新來布局。
調整結構就是要和地方政府共同開展政策創新,介入到更大范圍的城市發展規劃,以環境改善帶動城市發展,進而介入到城市發展過程中,從社會發展要效益。
資源整合,除了整合本行業資源外,農業,水資源,工業園區,土地開發都是產生更大的效益的環節,應當綜合運用EOD這樣的商業模式開展模式創新。
技術創新方面,創新動力不足,創新機制不暢,轉化推廣效率不高更是困擾全行業的問題,長江環保需要利用規模龐大的產業平臺,提出更先進高效的解決方案,吸納先進技術開展實驗示范,圍繞科學實驗-中試驗證-示范平臺-產業推廣的創新鏈條,結合資本助力及標準制定,推動行業不斷的吸納新興技術,快速發展和復制,形成長江環保自身的技術特色的創新模式。
這種創新,對于央企環保平臺來說,已不是校企合作或技術專利購買的問題,而是需要構建一個多方互動參與,利益分配合理,創新鏈與產業鏈高度融合的創新平臺。這方面,荷蘭、新加坡、美國都有值得學習的范例。央企平臺有資源,也有能力組織這樣的創新平臺,筆者也期待這類企業能夠推動形成新的科技范式,那么后續的發展動力就會源源不斷。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