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9-07 10:27
來源:西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9月4日,西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西安市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方案(2020—2021年)》的通知,詳情如下: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西安市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方案(2020—2021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0年8月14日
西安市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
建設方案(2020—2021年)
為促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聚發展,提高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工信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集聚發展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19〕44號)和《關于發布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名單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19〕1009號),我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50個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之一,到2021年要建設成為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綜合利用基地。為有序推進基地建設,完善城市功能,積極服務全市綠色高質量發展,特制訂本方案。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快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以完善城鄉大宗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功能為目標,以鄠邑區為核心,輻射帶動長安區、周至縣、西咸新區、高新區等片區乃至全市,充分挖掘現有產業條件,加快龍頭企業和重點項目培育,構建以城鄉大宗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為主的產業集群雛形,提高各類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效率和水平。完善城市建設功能,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向適度集聚化、適度規模化和產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規劃與區域協同相結合。堅持“先規劃、后建設”,將基地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加強與各專項規劃協調統一,引導集聚化、規模化利用廢棄物,防止亂鋪攤子、無序布局。
——堅持突出重點與協同處理相結合。注重把握城市廢棄物產排特點,緊密結合我市產業基礎、城市布局、交通區位等實際情況,明確基地功能定位和資源化利用重點,提倡跨區域、跨產業協同處理廢棄物和相關設施共建共享。
——堅持創新驅動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鼓勵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攻克關鍵技術,加強平臺建設和產業示范推廣。研究制定有效推動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推進體系建設和關鍵技術領域重點突破,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
——堅持生態優先,確保環境安全。嚴格落實相關環境標準,降低固廢綜合利用企業的污染物排放量。加強資源回收利用的污染防治,實現基地與周邊生態環境相和諧。
三、建設目標
(一)總體目標
為全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布局探索路徑,積累經驗,帶動我市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推動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2020年,建立西安市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基地建設具體目標和任務進一步明確,重點項目加快推進。2021年,我市西南片區(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西咸新區、高新區)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初具規模,各類重點項目穩步實施,各項配套政策加快完善,大宗固廢處置技術實力和裝備水平顯著提升,示范效應逐步顯現。
(二)具體目標
到2021年,實現以下具體目標:
1.基地固廢處置量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5%以上。
2.基地各類固廢處置及綜合利用重點企業數量達40家。
3.以快遞包裝廢棄物為代表的大宗城鎮新型固體廢棄物集聚化、規模化處理能力明顯增強,回收體系逐步完善,回收利用率達到75%以上。
4.積極開展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及再利用,拆解能力達到3.5萬輛/年,促進產業集群效應初步形成。
5.基地建筑垃圾處置能力達到1000萬噸/年,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0%以上。
6.以農作物秸稈(果枝)和廢舊農膜為主的大宗農林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置和再生利用比例明顯提高,基地范圍內農作物秸稈(果枝)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
7.加大對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重點建設項目的資金支持,落實各類支持資金,基地建設相關財稅鼓勵政策體系逐步健全。
基地建設指標表
四、重點任務
(一)科學規劃基地建設,統籌布局產業項目。以推進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為契機,加快編制《西安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規劃》,在市級層面統籌規劃一批高環保標準、高技術水準的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基地規劃堅持與城市總體規劃、區域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相互銜接協調。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作為市級統籌規劃基地之一,先行先試,為各類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探索經驗。
按照“一個核心、多點輻射、全域協同”的思路在我市西南片區規劃布局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優化基地產業布局。在核心區及輻射區范圍內,依據所處置、再利用廢棄物產業鏈的關聯性,統籌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及再利用、建筑垃圾、農作物秸稈(果枝)和廢舊農膜資源化利用重點項目。通過合理規劃項目空間布局,科學設置技術標準門檻,引導產業集聚發展,推動企業間形成分工明確、互利協作、利益相關的合作關系,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建共治。
(二)構建快遞包裝廢棄物綜合利用體系。探索建立“一個核心基地、百家快遞企業、千個末端網點”共同組成的快遞包裝廢棄物綜合利用體系,促進形成“規模化回收、標準化處置、多元化再利用”的綜合利用模式,全面提高快遞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率和利用水平。
完善回收利用體系。在《西安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規劃》中明確整合現有快遞行業綠色發展的創新思路,提升綠色研發能力和水平,按照“先易后難”“分年度、有梯次”的步驟有序推進快遞包裝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以重點快遞企業末端網點、第三方平臺為主體,打造快遞包裝廢棄物末端回收體系。在具備條件的高校校園、大型社區快遞網點率先設置包裝廢棄物綠色回收裝置。做好快遞包裝廢棄物分類回收宣傳,設立綠色回收基金,以電子券、積分及類似方式鼓勵消費者主動參與回收。到2021年,全市85%以上的快遞網點合理配置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引入專業第三方循環利用企業參與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逐步打通快遞包裝廢棄物末端回收到再生利用的渠道。
開展示范試點建設。以中通快遞西北(西安)電商快遞物流產業園建設為核心,開展西安市快遞包裝廢棄物資源回收利用示范基地謀劃與建設。通過建立規模化回收系統、分揀處理中心、再生利用中心及綠色包裝研發中心,全面提升廢棄物回收、處置及再利用水平和效率。加大重點項目策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爭取將示范基地建設作為綠色物流業發展的重點項目加快推進。
協同推廣綠色包裝。研究制定快遞業綠色包裝“西安標準”,開展快遞業綠色包裝行動,減少過度包裝、重復包裝。在品牌快遞企業中開展循環中轉袋(箱)全面替代一次性塑料編織袋試點工作,到2021年,全市快遞企業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到90%以上。研究制定關于促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和包裝廢棄物循環利用財政支持政策。打造綠色包裝研發中心,引進包裝品設計企業和研發機構,鼓勵快遞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及工業品設計企業深入參與綠色包裝創新研發,支持實施重點研發項目,全面促進綠色包裝的使用和推廣。
(三)推進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再利用,探索廢棄共享單車協同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積極落實國務院《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以陜西省報廢汽車回收拆解有限公司為核心,以西安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為依托,吸引汽車拆解部件再利用企業、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及市場化銷售企業入駐基地,促進“報廢汽車回收拆解—舊零部件再利用再制造—標準化管理—市場化銷售”為一體的報廢汽車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打造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及舊零部件再制造、再利用產業集群。到2021年,基地報廢汽車拆解能力達到3.5萬輛/年,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及舊零部件再制造再利用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加強廢棄共享單車清運回收管理工作。積極拓展廢棄共享單車回收及資源化利用,鼓勵支持拆解企業和廢鋼回收企業與共享單車企業建立合作,將廢棄的主體車架等金屬材料、車體塑料、輪胎、坐墊等零部件進行拆解回收利用。
(四)打造多元化建筑垃圾再生產業集群。加大對建筑垃圾資源綜合利用類企業的扶持,支持企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促進構建多元化建筑垃圾再生產業集群,形成“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再生預制品—新型建材”產業鏈。加大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科技研發和應用示范力度,支持資源化利用企業技術進步,著力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效率。建立完善《建筑節能新材料推廣目錄》,積極推廣建筑垃圾再生新產品,引導企業申請綠色建材產品評價標識。到2021年,我市西南片區建筑垃圾處置能力達到1000萬噸/年,資源化率達到70%。
(五)開展污泥綜合利用處理。積極推廣污泥焚化技術(協同焚燒),加快污泥焚燒處置廠建設。鼓勵在污泥量小的農村污水處理場站采取發展“蚯蚓養殖—有機肥—土壤改良”等循環產業鏈的方式,對污泥進行綜合處理,促進污泥處理與綠色農業有機結合。
(六)加強大宗農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按照“核心技術—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發展思路,在我市西南片區統籌布局以農作物秸稈(果枝)和廢舊農膜為主的大宗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集群。到2021年,以農作物秸稈(果枝)和廢舊農膜為主的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處置及再生利用比例明顯提高,培育農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重點企業10家以上。
提高農作物秸稈(果枝)資源利用效率。根據農作物秸稈(果枝)產生量,在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按照合理半徑規劃建設標準化收儲點。支持組建專業化收儲運銷機構,建立收儲運銷網絡。在鄠邑區和周至縣試點開展以綜合利用為核心的循環型農業示范項目建設。鼓勵發展秸稈有機肥、秸稈制板、秸稈編織、秸稈飼料化加工等商品化利用技術和項目,不斷提升農作物秸稈(果枝)多種利用產業化水平。
開展廢舊農膜回收處置試點。健全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網絡體系,積極建立“收集有網點、收購有專人、加工有企業”的廢舊農膜循環利用網絡體系。加大科技投入和技術創新力度,重點扶持廢舊農膜回收加工利用、生物可降解地膜應用試驗等關鍵技術創新。結合我市實際,在中央和省上相關政策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優惠措施,加大對廢舊農膜回收加工企業的支持力度。積極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可降解和無污染的環保型農膜新產品,逐步取代傳統塑料薄膜。
五、重點項目
(一)快遞包裝廢棄物資源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建設項目。探索建立我市首個以快遞包裝廢棄物統一回收、統一處置和統一回用為主的新型城市大宗廢棄物綜合利用閉環鏈條。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回收分揀區、回收加工區、成品區、產品研發和推廣中心。
(二)快遞包裝廢棄物逆向回收物流體系建設項目。以各快遞末端網點及菜鳥驛站、近鄰寶等面向社區和校園的第三方平臺為主體,利用空箱逆向物流車回收快遞包裝廢棄物,建立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逆向物流體系。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回收網點標準化建設、廢棄物逆向物流集散中心及電子信息服務平臺等。
(三)陜西省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中心建設項目。依托鄠邑區西安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建設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及再利用項目,完善并延展報廢汽車產品及其零部件回收利用產業鏈。
(四)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重點項目。在我市西南片區建設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重點工程,實現新增年處置能力700萬噸以上。
(五)污泥處置重點工程項目。在基地輻射的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灃西新城建設多個污泥處置重點工程,加快實施“污泥干化+焚燒”的資源化利用項目,實現我市西南片區污泥處理能力達到1200噸/日以上。
(六)廢棄塑料回收及再利用項目。對廢棄塑料、廢舊農膜及塑料制品進行回收和再利用,提高廢棄塑料及塑料制品的資源回收及綜合利用效率。
(七)大宗農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以鄠邑區、周至縣的葡萄、獼猴桃主產區為核心,以修剪果枝為對象,進行果枝粉碎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實施殘菜瓜蔓秸稈綜合利用及農膜回收示范村建設,推廣新型可降解地膜和厚度合規地膜,推廣殘菜瓜蔓堆肥腐熟技術,引進殘菜瓜蔓秸稈綜合利用及廢舊農膜回收機械,實施規范化管理。
六、政策支持
(一)優化項目準入政策。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原則,優先保障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綜合利用項目,在項目立項、環評審批手續辦理、用地手續辦理、用電申請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和積極支持。完善項目準入標準、管理實施流程和所需材料等,規范行業發展秩序,促進企業優化升級,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和管理水平。
(二)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積極落實國家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和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優化優惠政策事項辦理辦法,精簡涉稅資料,有效便利企業做好稅收優惠申報。調整和完善有利于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稅收政策,加快建立大宗廢舊資源回收處理收費制度。做好政策宣傳培訓工作,提升政策執行質效,力爭優惠政策應享盡享。
(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市財政局每年統籌現有相關專項資金,對基地范圍內符合條件的基礎設施工程和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重點項目予以獎補支持。市發改委、市城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水務局、市郵政局等部門要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扶持大宗固廢回收及綜合利用重點項目,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補助。引導和鼓勵政府相關投資基金支持基地重點項目建設。鼓勵相關金融機構加大對基地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積極推行PPP和政府購買環境治理第三方服務等模式,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開發領域。鼓勵政府投融資平臺和社會資本建立混合所有制企業參與基地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用于基地項目建設。
(四)完善長效促進機制。探索建立收費制度和獎補政策,按照補償成本、合理盈利、“誰產生誰付費、誰處置誰受益”的原則,對廢棄物綜合利用涉及的消納區和綜合利用企業按照一定標準予以補貼。將資源再生產品列入政府采購目錄,鼓勵政府和社會公眾優先選購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加快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的需求拉動機制。研究制訂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報廢機動車拆解等管理辦法,開展再生資源回收目錄、產品標準等制(修)訂工作。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各環節的污染防治和能耗控制,嚴格實行以環保、節能指標為主要依據的行業準入和退出機制。
七、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協調。建立西安市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聯席會議制度,負責基地建設的統籌規劃,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健全共同推進機制,強化監督管理,協調解決項目推進各類問題,營造促進基地建設的良好環境。
(二)強化項目支撐。堅持將項目建設作為推動基地建設的重要支撐,圍繞快遞包裝、建筑垃圾等大宗城鎮低值廢棄物,報廢汽車、廢棄共享單車等“城市礦產”,農作物秸稈(果枝)、廢舊農膜等大宗農林固體廢棄物,謀劃并推動實施一批重點項目,提升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效率,推動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集群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加強監督檢查。進一步健全信息公開制度,完善公眾參與機制,通過公開聽證、網絡征集等形式,充分聽取公眾對重大決策和建設項目的意見。建立基地大宗固體廢棄物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嚴肅查處隨意傾倒大宗固體廢棄物的違法行為。完善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基地內各項目的建設和運營嚴格按照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明確的標準和措施組織實施,并及時向公眾公示監測結果,接受監管部門和社會的同步監督,減少公眾對基地環保監管的疑慮,全面杜絕二次污染。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