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8-18 09:43
來源:環保多巴胺
作者:莫龍庭、羅元鋒
作為每年一度的行業盛會,環博會已成為大型企業的展示舞臺,也是中小企業的訂單窗口,更是從業者的一場大型聚會。觀展似乎已成為一種職業習慣和朝圣,因此每次歸來,也都有一些小感悟。
1. 市場與企業:行業來了67%新面孔,還值得去么?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是筆者今年瀏覽參展商名單的感慨。從數據統計角度來看,今年固廢展館一半以上(67%)的展商可以說都是新面孔,而且很多還是難以“望文生義”的陌生面孔。
那么,今年的環博會還值得去么?帶著這個疑問,筆者走馬觀花參觀了E1及E2綜合館,E4修復館、N4及N5固廢館。大體有如下幾點感悟:
1.1.餐廚垃圾就地處置:市場火熱,超30家企業參展
伴隨去年全國垃圾分類的推廣,餐廚垃圾(包括餐飲垃圾及廚余垃圾)的就地處置市場迎來爆發式發展,這個在今年的環博會體現的非常明顯。據筆者粗略統計,今年主打餐廚垃圾就地處置的參展企業達30余家,盡管這類企業仍以長三角居多,但從南到廣西,西到成都貴陽也多有代表,可見市場需求旺盛。然而巨大的市場下,業內尚未形成主流的工藝路線。盡管當前仍以高溫好氧堆肥為主,但由于此前的過度宣傳,部分好氧堆肥一體機一度被質疑為“烘干機”。在這個背景下,市場上涌現出了以“倍奇能源”為代表的干式厭氧一體機、以“諾晟”為代表的高溫高壓水解一體機等新興技術,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從業企業角度來看,盡管展會現場有耕耘多年的前輩,但市場上涌現了大量新的面孔,包括做xx機械的,xx菌種的跨界企業。從這個角度,這個領域技術門檻并不高,或者說,市場仍處于早期,市場尚未將優質產品篩選出來。從企業性質來看,行業以民營企業為主,但也有以“中車”為代表的大型央企國企、以及合資企業和代理國外技術的貿易公司進入這個市場。
1.2.眼花繚亂的供貨商:現場展商可搭建起多套固廢完整系統
如果說,餐廚垃圾就地處置還可以明確地進行一個歸類,那么展會現場大量的各類供貨商則簡直可以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但如果從每一個細分領域的項目完整流程來看,則或許能理順很多。具體而言,1)有機垃圾產沼系統。以餐廚及畜禽糞污為代表的有機廢物處理市場大熱,帶動大量配套設備廠家前來參展。從前端最傳統的磁選、渦電流分選,到雙軸破碎機、振動篩,油水分離器,再到中端的厭氧發酵罐(搪瓷拼裝罐、玻璃鋼等)、攪拌器,再到后端的沼氣脫硫、雙膜氣柜、燃氣發電機、堆肥系統、除臭系統,不夸張的說,完全可以在展會現場搭建起一套完整的有機廢物產沼利用系統。甚至,連供貨商的供貨商,如特種鋼,特種刀片,減速機、液壓系統也都能不少見。2)建筑垃圾資源化系統。類似地,還有建筑垃圾資源化細分市場的升溫,也帶動了相關成套裝備、破碎機、撕碎系統、蝶形篩、風選、霧炮,以及移動式設備等紛紛亮相。3)此外,還有危廢項目的SMP系統、回轉窯等,可以說,總有一款滿足你。這一方面,說明市場很熱,但同時也反應了市場發展初期,企業之間正通過激烈競爭以搶占市場,樹立品牌。此外,受疫情影響,傳統主要出口的企業在此次風暴中銷售承壓。以江蘇旭田為代表的環保設備企業,也加入了出口轉內銷的大隊伍,積極開拓國內市場,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熱鬧和競爭。
1.3.綜合龍頭:市場新貴的集體亮相
環博會作為行業盛會,其歷來都是大型企業展示肌肉的舞臺,疫情背景下仍不例外。據筆者觀察,一般以兩類企業最為活躍。一是剛登陸資本市場的明星企業,這類企業以民營為主,通常具有核心技能,如l南通的京源環保(主營工業廢水,2020年4月科創板上市)、l南京的萬德斯(主營滲濾液,2020年1月科創版上市)、l上海的凱鑫分離(主營工業廢水,2020年7月創業板上市)、l上海的復潔環保(主要污泥干化,2020年8月科創版上市)、二是“跨界”進入環保的大型國企央企。如上海電氣環保集團、中車環境等,這類企業雖然表觀上是跨界,但通常由于已在自身領域做到業內頂尖水平,且家大業大,通常較早即有涉及環保業務,伴隨企業戰略發展擴張,而將環保作為了重點業務發展,這類企業通常以綜合性環保業務為主。
2.技術角度:新技術與洋拐棍兒
坦白說,從看到展商名錄的那一刻,筆者是對今年展會技術角度不報多大希望的,走完會場主要有如下兩點感受:
2.1.新技術的涌起:等離子體技術企業集體亮相
伴隨今年3月國標《固廢玻璃化處理產物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出臺,高溫熔融玻璃化殘渣終于有了方向,與此同時,今年6月正式執行的《危廢填埋污染控制標準》,對危廢填埋提出更高的要求,填埋成本更高,由此等離子體技術迎來更加明確的發展方向。在今年的環博會中,危廢等離子體技術群發亮相的就達7家,包括以往較少登陸環博會的企業,如中廣核、山東博潤等。除了各種等離子體技術模型及視頻演示,在北京琪玥環保展臺,還可以發現通過玻璃體進一步加工制成的保溫棉。可以預見,在新的市場環境和政策催化下,我國等離子體技術將迎來更多機會歷練自身技術,實現產業化復制推廣。
2.2.國內外技術差距:我們可以扔掉洋拐棍了么?
今年展會供貨商展商尤其多,但國外同行較少,能來參展的多是已經在國內有較多耕耘的老法師,因而也讓筆者有機會能比較深度的了解了一下這類企業在國內的生存狀況。一直以來,國內外環保技術的差距都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僅從展會現場溝通來看,我國環保領域部分關鍵零部件,乃至部分常見的配套系統或設備,西方部分企業仍然優勢明顯。諸如開誠生態引進的SMICON生物質破碎分離機,可實現廚余物料中的塑料、纖維等雜質與有機物進行有效分離,同時對有機物料進行破碎處理,分離出高質、均質的有機物料。國內能較好實現這一功能的企業還少之又少。又比如土壤修復中使用的芬蘭Allu破碎篩分斗、污泥項目中用的xx污泥泵送系統、在有機廢物中應用的奧地利英環沼氣生物脫硫及雙膜氣柜等。盡管上述產品在市場上均能找到對標國產貨,但這些國外產品仍然以較高的價格拿下了市場諸多項目,除開部分國外企業有進入市場早、業主偏謹慎保守態度以及品牌溢價等因素,其產品對應的品質仍值得國內同行學習。從我國工業技術體系發展角度來看,以市場換技術,利用“洋拐棍兒”的確幫助了我國工業快速起步走路,但如果一直賴著這條拐棍,則很容易被養成殘廢。這個道理,套用到部分人士認為技術門檻不高的環保領域,我想,依然適用。當然,展會現場也看到了部分國產技術和產品與國際同行站到了同一水平。諸如融合了人工智能、機器視覺、光學分析等技術的機器人分選技術,以及只出水汽不出臭味的PTFE好氧堆肥膜等等。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