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7-27 11:17
來源:浙能錦江環境
近期,受南方強降雨影響,太湖水位超警、新安江水庫九孔泄洪,多地啟動防汛一級響應…...群眾連夜撤離住處......長江流域的汛情牽動著中國每個人的心。
浙能錦江環境旗下湖北省武漢市漢口、武昌垃圾發電廠,安徽省蕪湖垃圾發電廠均臨近長江流域,防汛抗洪刻不容緩!面對防汛大考,三座電廠多措并舉,構筑起了防汛安全防線,并為周邊的防汛工作送去了物資,同舟共濟!
安徽蕪湖|蕪湖垃圾發電廠
浙能錦江環境蕪湖垃圾發電廠地處安徽蕪湖市鳩江區經濟開發區,距離長江僅600米。受連續強降雨影響,蕪湖長江段的水位持續上漲。但迎戰防汛大考,蕪湖垃圾發電廠做到了“有備無患”。
蕪湖垃圾發電廠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有關防汛文件傳達精神,本著“生命至上 安全第一”的原則,在汛期之初開展緊急部署,成立防汛領導小組,制定防汛應急預案。
電廠內備足相應防汛應急物資,各項防汛工作井然有序。由電廠領導及中層人員帶頭24小時防汛值守,加強對廠區及江邊泵房管線的巡查,并解決突發問題。
連日強降雨天氣,讓廠區內多條道路積水嚴重。好在電廠已提前設置好緊急排水措施,由電廠領導組織帶領防汛小組對廠房出入口設置沙袋堆放,加大排水力度,防止倒灌,有力地保障了生產的安全穩定。
蕪湖市進入防汛緊急狀態后,全市各個街道社區等單位黨員、群眾積極投入防汛抗洪的工作中去,上陣巡堤查險、24小時值守。
同舟共濟,風雨同行。為感謝抗洪防汛期間黨員及群眾的辛勤付出,同時也為了更好地助力抗洪防汛工作,蕪湖垃圾發電廠為四褐山街道辦事處防汛抗旱指揮部送去了礦泉水、方便面、八寶粥等物資。
從蕪湖市沿著長江往西,剛熬過疫情的江城武漢如何了?
從“江城”就能看出,武漢與長江有著密切的聯系。自7月份以來,湖北省進入梅雨季節,大部分地區迎來強降雨,武漢市水旱災害應急響應不斷提升,各城區先后啟動了Ⅰ級防汛應急響應。
浙能錦江環境在武漢的兩座垃圾發電廠根據工作預案,積極開展設備檢查整治和防洪工程建設,做好防汛緊急準備。
湖北武漢|漢口垃圾發電廠
漢口垃圾發電廠位于武漢市黃陂區三環線外,民生堤南側與府澴河府邸所夾三角地帶。廠區內生產用水取至距廠區附堤1公里處取水泵房,一旦因洪水發生問題,將無法保障全廠冷卻水供應,還會因河水漫入取水泵房,造成泵房內10kv配電設備漏電,發生重大安全問題。
為保證汛期生產安全,漢口垃圾發電廠嚴密制定、布控防汛抗洪措施,提前安排對廠內所有設備設施開展全面檢查,加大重點地段巡查力度,做到早發現、早處置;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分析預判災情;與當地防汛等部門密切協調,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當受梅雨季和上游水位影響,府河水位已接近取水磅房當初的設計水位,為避免洪水對生產造成嚴重影響,漢口垃圾發電廠聞“訊”而動,啟動防洪應急預案,由領導組織成立防汛小組。防汛小組成員分成兩個批次,取水泵房防汛指導與廠內溝渠清淤排查同時進行,守護電廠無恙。
冒著傾盆大雨,防汛小組配合施工工人臨時對取水泵房大門臨時加固加高2米、封堵窗戶,并做好防滲處理;加裝兩套遠程監控裝置,做到實時掌握取水泵房內部情況。
一包包的防汛沙袋、高高的防洪墻,不間斷地水文觀察和廠內巡檢,踐行著漢口垃圾發電廠抗洪保生產的堅毅信念。終于,通過全廠員工的同心協力,截至7月23日,府河水位逐步下降,取水泵房一切正常。廠區內其他設備均未受到汛期影響,生產工作穩定運行。
也許因為經歷過疫情,所以更明白同舟共濟的含義。汛期期間,漢口垃圾發電廠迅速調集了5000條編織袋、1000根木樁、20箱礦泉水、20箱桶裝方便面等價值11000元物資,捐贈給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防汛指揮部、灄口街道防汛指揮部,為抗洪救災貢獻力量。
湖北武漢|武昌垃圾發電廠
“汛期一刻不結束,我們一刻不放松!”這是武昌垃圾發電廠全體干部職工在防汛期間的誓言。
自7月以來,武漢進入梅雨季節后降水比同期多1倍,武昌垃圾發電廠地處洼地,為防止山洪倒灌,電廠早早地啟動了防洪應急響應預案。要求全體干部汛期實行24小時值班制,思想上高度重視防洪保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對可能發生洪澇隱患區域及時排查科學布控,以各部門負責人為第一安全責任人,落實責任和措施。
汛情期間,全體干部員工以防洪排水、設備搶修、后勤保障三組開展防洪工作。
防洪排水組作為排頭兵分布在各雨排點進行路面排水,疏通排水,確保第一時間排除險情。設備搶修組對主要發電設備及電纜溝加大排查次數,保障設備正常運行。后勤組在雨水消退后組織現場的清淤和消殺工作,有利地保障了廠區衛生環境。
通過武昌垃圾發電廠全廠上下的共同努力,成功阻退5次山洪倒灌入廠!全廠設備運轉正常,未發生一起因暴雨山洪引發的設備停運事故。
迎戰防汛大考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與擔當。做好防汛抗洪工作,確保垃圾發電廠的安全運行,是每個電廠必須肩負的責任,更考驗著浙能錦江環境人的防汛搶險能力和責任擔當。希望各地電廠繼續不松勁兒,將防汛救災的主動權牢牢握在手中,在防汛“大考”中交出滿意答卷。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