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7-01 17:31
來源:環保圈
作者:伏波望族
不知不覺間,2020年已經過去一半了。
這半年,用網友的話講,沒干別的,光見證歷史了。
1月初,伊朗和美國鬧矛盾,結果卻誤傷一架烏克蘭客機,176人成為冤魂。1月底,英國正式脫歐,折騰已久的鬧劇總算畫上了一個句號。
庚子年,我們見證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新冠疫情,中國打上半場,國外打下半場,海外華人打全場。進入6月,北京還來了一波反復,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平息。
活了89歲的巴菲特發現,自己前88年只見過一次美股熔斷,但今年3月份一個月內就見了3次,看來自己還是太年輕了。
在美國,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跪殺,引發了一場幾十年來規模最大的反種族歧視運動,哥倫布雕像被斬首,丘吉爾的雕像被涂鴉,甚至連耶魯大學的名字都要改名。
回到國內,回到環境產業,這半年過得怎么樣?
總的來說,喜憂各半。一季度,疫情影響很大,企業抗疫成本大幅上升;二季度,積極復工復產,疫情帶來的紅利也開始逐漸釋放。
在某些細分領域,這輪紅利來得還十分猛烈。例如,在環衛領域,2020年1-4月,環衛中標年化合同金額超200億,為歷年最高。
前些年的去杠桿、混改潮,再加上今年的疫情,讓環境產業的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國資引領作用明顯加強,“國資主導投資、民企專注技術與運營”的產業格局正在形成。
6月29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發布《2020上半年中國環境產業形勢分析》,對今年上半年環境產業的整體形勢做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干貨滿滿,從中可以看出很多細節和趨勢。
01
“七成企業一季度業績呈現下滑”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環境產業也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整體形勢不容樂觀。
首先,直接影響上,企業的運營成本增加了。
停工停產造成市場供給減少,藥劑等原輔料價格上漲,個別生產藥劑噸漲幅甚至翻番。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企業還要增加消毒殺菌藥劑、防疫物資等投放量。此外,大量采購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也增加生產成本,發放加班補貼也會增加人工成本。
進入二季度,雖然疫情得到有效遏制,消毒藥劑等原材料運輸成本所有回落,緊缺現象得以緩解,但疫情導致的勞務費用及原材料費用上漲依然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而且,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全國公共衛生要求整體提高,污水、垃圾以及環衛等環境服務標準也將隨之提高,企業的相應投入也在進一步加大。
其次,間接影響上,疫情也影響到企業的經營。
一方面,疫情造成了企業在建工程費用損失和工期損失,包括貸款資金建設期利息增加、機械租賃、開工后防疫防護費、復產措施等費用;另一方面,疫情還造成已竣工未商業運營調試項目的運營費用損失,包括不能按時轉商業運營導致建設期利息增加、施工單位窩工費、防疫防護費等。
第三,受政府支付滯后、支付能力減弱等因素影響,企業資金壓力加劇。
受疫情影響,地方政府應付賬款兌付延期或審批停滯,造成企業流動資金緊張、融資成本增加,個別企業應收賬款甚至超過10億。此外,由于疫情造成政府財政壓力增大,疊加減免或延緩支付污水處理、供水等服務費等政策,使得政府按時兌付的不確定性有所增加。
正是由于以上因素影響,使得剛剛有所起色的環境行業再次出現波動,經營難度加大。
相比2018年,2019年環境產業的經營狀況其實是好轉的。在環境商會統計的百余家環境上市公司中,近八成營收增長,平均增速同比上升8%。近七成企業歸母凈利增長,這一比例在2018年僅為半數,歸母凈利平均增速實現大幅提升。
現金流方面,2019年,84家A股環境上市公司整體經營性現金流總額較2018年更是實現了翻番,凈流入的企業達77家,凈流出企業從2018年的20家下降至9家,比例從23%降至10%。
不過,進入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產業業績明顯出現波動。40余家環境上市公司中,近七成一季度業績呈現出不同比例的下滑,甚至出現了虧損。例如,某大氣上市公司受疫情影響,環保工程項目未按期復工,導致收入下降。
02
“國資主導投資、民企專注技術與運營”新格局
疫情之后,環境產業的格局已經悄然發生變化。
從2018年開始,頭部民企普遍陷入融資困境,環境產業危機爆發。兩年多來,危機影響不斷深入,企業層面不斷調整,由此帶來了產業競爭格局和競爭邏輯等多方面的變化。
今年上半年,“逆向混改潮”繼續,碧水源、國禎環保、鐵漢生態、博天環境等頭部民企先后出讓或計劃出讓控制權,國有企業在產業頭部的勢力進一步增強。危機至今,已有20余家民企易主,直接資產交易額度超過200億。
那些已經接受馳援的環境企業,在國資助力下已成功打破融資困境,回血明顯,煥發出新的活力。例如,清新環境2019年實現經營性凈現金流13.46億元,同比增長26.7%。
同時,以注冊資本金50億的江蘇省環保集團為代表,截止目前省級環保集團已達20余家,形成了地方環保投資的一股新勢力。
此外,半數央企都已進軍環境產業。
總之,在這些力量的參與下,國資在環境產業的引領作用日趨強勁,“國資主導投資、民企專注技術與運營”的產業格局進一步形成。
疫情之后,隨著復產復工加速,新政策不斷加持,環境產業的剛性需求繼續釋放,又為產業帶來一波紅利。
以環衛市場為例,由于疫情后國家對環境衛生的要求提升,加之多個城市對垃圾分類提出硬性要求,使得環衛市場受益明顯,服務內容及范圍持續提升。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1-4月,環衛中標年化合同金額超200億,為歷年最高。
與此同時,環衛項目還趨向一體化、集約化,合同額超過10億的項目超過10起,今年5月還出現了合同額高達78億的“歷年最大項目”,這些項目對企業規模和運營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致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其次,環境產業整體趨向“區域化、系統化”工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以及相關政策的發布,導致水務市場進 一步向長江、黃河等系統治理工程傾斜。在固廢行業,“無廢城市”的推行也讓固廢企業加速在全產業鏈進行布局。
第三,環境產業的競爭門檻進一步提升。傳統重資產企業的利潤空間后移,“以輕帶重”成為重資產民企的首選模式。與此同時,提質增效也進一步放大了技術驅動型企業的成長空間。
整體而言,環境行業市場空間正在擴容,產業投資需求擴大,“混改潮”后國資與民企的競合優勢也在進一步顯現。
當然,民企的融資困境尚未根本好轉。金融方面,雖然整體是“寬貨幣、緊信用”的原則,但金融機構為了免責,依然對民企存在歧視性行為,民企融資貴問題仍然存在。例如,某民企在被央企收購前的綜合利率為11%,而收購后僅為4%。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建議,對于防控疫情發生的捐款、應急物資采購等企業支出科目,希望能夠制定實施相關稅收優惠策略和方案。同時,地方政府等主管部門應盡可能按計劃做好供水水價調整等工作,及時足額撥付應付供水企業的水費,補貼補償款等,及時足額地撥付應付污水廠運營企業的污水處理服務費。
長期來看,還建議出臺針對污水廠進水超標的有關執法和處罰的詳細細則,使得地方環境政策執行更清晰;針對優惠稅收政策執行不統一等問題,建議對優惠政策出臺更清晰的說明,減少因人為理解不同造成執行不一;針對污泥處置的有效解決問題,建議住建和環境主管部門在污泥處置設施上進行總體規劃和布局,彌補污水處理短板;國家層面,建議制定吸引長期資本的相關扶持政策,引流多元化資本進入環保行業內。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