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6-24 09:16
來源:中國水網
6月21日,生態環境部正式發布了《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要全面深化我國生態環境監測改革創新,全面推進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和生態狀況監測,系統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
《綱要》提出了三個階段實施目標:到2025年,以環境質量監測為核心,統籌推進污染源監測與生態狀況監測;到2030年,環境質量監測與污染源監督監測并重,生態狀況監測得到加強;到2035年,環境質量、污染源與生態狀況監測有機融合。
其中,在大氣環境監測方面,《綱要》提出,改進空氣質量評價與排名規則,排名范圍擴大到全部地級及以上城市,研究開展主要污染物濃度三年滑動平均值評價,降低氣象條件波動對評價排名結果的影響。
當前,氣象條件對空氣質量變化影響較大,降低氣象條件波動對評價排名結果的影響,更能體現地方大氣污染防治推進工作的成效差異,也更能調動地方大氣治理的積極性。
到2025年常規監測覆蓋全部區縣
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逐步完善,國家和地方已建成城市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5000余個、地表水監測斷面約1.1萬個、土壤環境監測點位約8萬個、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位1500余個,總體覆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和大部分區縣。
《綱要》指出,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集中表現在服務供給總體不足、支撐水平有待提高兩大方面,具體原因主要有: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尚未形成,對污染防治攻堅戰精細化支撐不足,法規標準有待加快完善,數據質量需進一步提高,基礎能力保障依然不足。
為此《綱要》強調,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的總體方向是:2020~2035年,生態環境監測將在全面深化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的基礎上,逐步向生態狀況監測和環境風險預警拓展,構建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估體系。
具體分三個階段實施,時間節點分別是2025年、2030年和2035年。其中,到2025年,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基本建成,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建成,統一監測評估的工作機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監測新格局基本形成,為污染防治攻堅戰縱深推進、實現環境質量顯著改善提供支撐。
到2025年,在監測業務方面,環境要素常規監測總體覆蓋全部區縣、重點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針對突出環境問題或重點區域的污染溯源解析、熱點監控網絡加速形成;覆蓋全行業全指標的污染源監測體系建立健全,污染源監測數據規范應用;覆蓋典型生態系統的生態狀況監測網絡初步建成,生態狀況評估體系基本確立;面向污染治理的調查性監測和研究性監測深入推進。
改進空氣質量評價與排名規則
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性至關重要,近年來,西安和臨汾等環境數據造假案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上述造假均為空氣質量方面的造假行為。
在大氣環境監測上,《綱要》指出,根據復合型大氣污染治理需求,應構建以自動監測為主的大氣環境立體綜合監測體系,推動大氣環境監測從質量濃度監測向機理成因監測深化,實現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因子、重點時段監測全覆蓋。
“十四五”期間,國控點位數量從1436個增加至2000個左右。改進空氣質量評價與排名規則,排名范圍擴大到全部地級及以上城市,研究開展主要污染物濃度三年滑動平均值評價,降低氣象條件波動對評價排名結果的影響。
今年6月,生態環境部召開的月度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肖建軍介紹“十四五”環境監測規劃時表示,在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網方面,結合城市發展情況,針對城市新增建成區缺少國控城市點位、現有國控城市點位布設不均衡等問題,將進行優化完善,實現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覆蓋,能夠更加客觀、全面反映全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水平和變化規律。
同時,指導地方加強區縣空氣質量監測,中部、東部地區監測站點覆蓋到全部區縣和空氣污染較重鄉鎮,西部地區覆蓋到污染較重的區縣。
在污染成因監測方面,《綱要》明確,顆粒物組分監測覆蓋全部PM2.5超標城市,重點區域輔助增加地基雷達監測和移動監測。光化學評估監測覆蓋全部地級及以上城市,統一開展非甲烷總烴監測, 重點區域、臭氧超標城市及重點園區按要求開展揮發性有機物組分監測。
此外,推動全國城市路邊交通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建設,在直轄市、省會城市、重點區域城市主要干道和國家高速公路沿線設立路邊站,開展PM2.5、氮氧化物、交通流量等指標監測。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區域和汾渭平原為重點,指導地方開展工業園區監測、有毒有害污染物監測和降塵監測,并與國家聯網,為解析空氣污染生成機理和評價人群健康暴露提供支持。
全文如下:
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
?。?020-2035年)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將生態環境監測納入生態文明改革大局統籌推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顯著成效。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謀劃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切實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水平,有力支撐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按照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的總體考慮,制定本綱要。
一、規劃背景
?。ㄒ唬┲饕M展
2015—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連續三年分別審議通過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等文件,基本搭建形成了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和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生態環境監測的認識高度、推進力度前所未有,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
基礎能力明顯提高。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生態環境監測組織架構,共有監測管理與技術機構3500余個、監測人員約6萬人,另有各行業及社會機構監測人員約24萬人,全社會監測力量累計達30萬人左右。全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國家和地方已建成城市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5000余個、地表水監測斷面約1.1萬個、土壤環境監測點位約8萬個、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位1500余個,總體覆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和大部分區縣。推動落實排污單位污染源自行監測主體責任,2.3萬家重點排污單位與國家平臺聯網。建成63個生態監測地面站,環境一號A/B/C衛星組網運行,高分五號衛星成功發射,初步形成天地一體的生態狀況監測網絡。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