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30 11:35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郭香蓮
排放難度下降。垃圾分類后分出的濕垃圾主要是廚余垃圾,一方面使得入爐垃圾含水量降低,另一方面,減少了鹽分的入爐焚燒,對二噁英類物質的排放控制產生有益影響。相比于分類前,分類后垃圾在焚燒過程中產生的原始二噁英毒性當量降低了30%,活性炭用量降低了20%。總體說來,垃圾電廠應積極探索垃圾組分對燃燒工況和煙氣處理工藝的影響,保障項目環保排放穩定達標。
通過比較,垃圾分類對垃圾電廠的效益并沒有造成影響。垃圾分類前,垃圾電廠每日1000噸進場,噸上網300度,售電30萬度;分類后,垃圾電廠每日800噸進場,噸上網370度,售電29.6萬度。發電收入基本沒減少,垃圾處理費少20%。垃圾處理費占總收入約1/3,變動成本占總成本約1/3,兩者對應。分類后,垃圾電廠收入的1/3部分減少了20%,成本的1/3部分減少了約20%,基本相當,分類對垃圾電廠效益影響不大。
第二,對行業的影響。垃圾分類對行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提升社會認識,以及促進終端處理行業的細分和專業化。
提升社會認識。總體來看,垃圾經歷了粗放、隨機丟棄、處理、分類處理這四個階段。如今,社會對環保的重視程度出現了明顯變化。由于重視程度不一樣,垃圾焚燒處理項目吸引了資本、技術的支持,以及政府的重視,這對行業有著深遠影響。
促進終端處理行業的細分和專業化。現在很多城市及整個社會都存在一定質疑,即垃圾在前端進行了一定處理,后端卻沒有跟上。可以預料的是,垃圾的后端處理未來將逐步跟上,各種垃圾將會實現細分處置。細分會帶來資本的投入及技術的引進,從而促進各個細分領域的專業化。
發展方向:與RDF路線匹配 業態互補共融
垃圾分類后,浙能錦江環境將從以下兩方面作有意義的探索:
第一,垃圾分類與RDF路線相匹配。
垃圾分類和浙能錦江環境的垃圾燃料化路線比較匹配,浙能錦江環境垃圾發電以流化床起家,流化床對垃圾的均值化要求比較高。過去幾年,浙能錦江環境在研究如何處理垃圾問題上花費了較大精力。
在德國,浙能錦江環境花費好幾億培養了一個團隊,整天都是研究這件事。目前,德國WT衍生工藝的所有設備均已國產化。該設備的作業流程為生物干化—后分選,適用爐型為高溫高壓鍋爐,適用地域為一線城市、直轄市,以及發達地區省會城市。
在國內,浙能錦江環境有很多試點。浙能錦江環境自身的工藝,例如錦江MBT工藝、MOR膜干化技術、錦江膜干化技術等前期會把垃圾分選、干化、生物處理、物理處理、化學處理,把垃圾變得更加均值,也即是所謂的RDF。在國際上,RDF從高到低有很多等級。目前,浙能錦江環境投入的一些資源化的項目,從每噸5萬至每噸40萬,也有不同的等級。這些項目最終將做成燃料化,燃料化在國外的應用已較為廣泛。
浙能錦江環境垃圾發電工藝
在垃圾處理的過程中,浙能錦江環境發現我國的垃圾和國外的垃圾不一樣,我國的濕垃圾相對來說較多。由于國外很多國家很早就開始實行垃圾分類,且飲食習慣和我國不一樣,這導致國外的垃圾熱值較高。目前,浙能錦江環境在一些城市已開始了試點,即在前端先處理濕垃圾,然后把干垃圾進一步燃料化。例如,浙能錦江環境在石家莊采用高溫次高壓工藝建立了一個生物質級別的垃圾電廠,處理垃圾效率較高。
從整體現狀來看,目前我國一二三線城市垃圾焚燒處理項目基本已瓜分殆盡,未來四五線城市的項目將會被提上議程。總體說來,四五線城市的項目規模較小,一般在300噸左右。如果浙能錦江環境的資源化項目得到示范性應用,并廣泛推廣,最終到區域電廠里去,這對開拓中小城市垃圾焚燒市場將比較有利。RDF也是浙能集團的重要科技課題,浙能集團將支持浙能錦江環境在技術方面開展示范性研究。
第二,與其他垃圾處理業態互補共融。
編輯:郭香蓮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