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30 09:00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郭香蓮
第五,因地制宜。各地的建筑傳統、城市規模與定位、管理體制與政策、環境與資源、市場與需求、甚至上下游產業,都會影響資源化的途徑、生產方式、利用模式。
從業人員三大指南
在處理建筑垃圾的過程中,從業人員可從了解建筑垃圾的特性、了解目前資源化的困境,以及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這三方面入手。
第一,了解建筑垃圾的特性。
目前,建筑垃圾還沒有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如果要從事建筑垃圾這個行業,首先需要了解建筑垃圾的特性。建筑垃圾具有來源數量不確定、地域限制,以及成分的波動性三種特點。
來源數量不確定。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不一樣,生活垃圾依據城市面積大小,以及居住的人口基數,數量及成分基本處于穩定狀態。建筑垃圾的來源數量不確定,具有階段集中性、波動不連續性、甚至突發性(自然災害)等特征。可能某一年建筑垃圾有上億噸,而再過幾年,就沒有這么大的量。
地域限制。處理的規模是多少?方式是什么?在處理建筑垃圾的過程中,從業人員需要在了解來源及原料的情況下,提前規劃處置地址和布局。根據目前情況來看,一萬噸建筑垃圾要6000輛車次運輸,不宜長途運輸及多次裝卸,小于20公里減排,大于50公里增排。
成分的波動性。建筑垃圾成分復雜且處于波動狀態。建筑垃圾成分對工藝設備及配比、產品選擇與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眾所周知,建筑垃圾可以資源化循環利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建筑垃圾都能資源化。目前,政府要求一些特許經營的企業,以及走特許經營模式的城市,把不能資源化的5%-20%也承包處理。從業人員通過80%-95%的建筑垃圾,獲取了一定利潤,但是處理不能資源化的建筑垃圾所需要花費的部分可能超過所獲得的利潤。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危廢不屬于建筑垃圾,從業人員需要把它從建筑垃圾里剔除。如果政府把建筑垃圾里的危廢也承包給企業處理,那企業的總加工成本將會增加。
第二,了解目前資源化的困境。
產生者不負責。其它固廢的資源化利用有主業的支撐,處置費用解決都有明確的途徑。
建筑工程產品的特殊性(時間性)使處置費無從落實。甲方獲取了從建筑上所能獲取的所有利益,卻不管建筑最后的拆除。過去,企業預算中只包含清運建筑垃圾,不包含處置建筑垃圾。
環境的經濟價值未能體現。建筑垃圾處置主要還是解決環境問題。
一些管理部門的認識有偏差。當提到資源化時,一些管理部門就認為可市場化和有利可圖。對于采用特許經營方式的企業,各地處置費不一致,且多數偏低。
找地難。處置建筑垃圾的企業需要有足夠的場地。年處置100萬噸建筑垃圾用地最少需要100畝,但這樣大面積的土地在城市里已很難找到。
產品應用難。盡管處理建筑垃圾的產品質量都能得到保證,但由于沒有政策的大力支持,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阻力很多。另外,資源化的產品目前還處于新生事物階段,社會接受度較低,暫時還沒有競爭力。
工藝設備待成熟。處理建筑垃圾的行業工藝設備研發投入低,經驗積累少,各個企業基本都各自在摸索改進。建筑垃圾在源頭沒有進行分類處理,導致了處置成本的提高,并影響了再生產品的質量。
第三,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
與政府合作。企業必須取得政府的全面支持,重點解決進口和出口,適當解決費用。
健全自身產業鏈。從拆除運輸開始,到處置、產品應用一體化。解決分類、再生產品出路、單純處置成本高等問題。
技術創新。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資源化的產品附加值,提高可資源化率。
協同處置。可以和拆除垃圾、裝修垃圾協同處置。
尚處于藍海階段
建筑垃圾資源化是新興的環保產業,是發達國家走過的必經之路。建筑垃圾資源化符合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和調結構、穩增長的形勢需要。國家對建筑垃圾已引起重視,并提出了相應的目標。目前,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剛起步,是一片藍海。
專題報道:2019(第十三屆)固廢戰略論壇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