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26 11:51
來源:生態環境部
稅收政策方面,今年一年有幾項政策社會反響非常好。推動完成環境保護費改稅,對低于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企業實施減稅優惠,對符合條件的第三方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環保專用設備投資額的10%可以享受企業所得稅抵免。稅收價格的政策我們還是要更多使用。
三,推動綠色金融,包括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的設立,2020年正式運營。綠色金融、綠色信貸,包括環保信用在這方面作用充分體現出來,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以及銀行、信貸部門做了很多事情。
四,出臺專項任務環境經濟政策,這里面有兩項政策大家很關注,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很重要的政策。一項是黃標車的淘汰補貼問題,各地因地制宜加大黃標車淘汰補貼力度,為各類車型黃標車提前淘汰提供1500-5400元補貼,近兩年全國淘汰老舊車、黃標車約2400多萬輛。補貼政策實施是巨大的推動作用。
剛才劉友賓司長介紹了“煤改氣”的政策,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對實施“氣代煤”居民用戶,給予設備安裝費補貼1000元左右,采暖用氣1元/立方米的氣價補貼,每戶每年最高補貼氣量1200立方米。對實施“電代煤”居民用戶,給予設備購置和運行費補貼1200-7400元不等,居民不實施階梯電價,確保農村居民用得起、用得好。
下一步,我們將把環境經濟政策作為重點,推動出臺一些有利于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優化的政策,對現在正在實施的重點工作,推動建立長效機制。 探索排污權、生態補償等方面更加完善的政策,形成一套組合拳更好地發揮作用,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保障和支撐。
對氣候大會成果與國際社會期待有差距表示遺憾
中國日報記者:第 25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近日在馬德里閉幕,但結果并不理想。請問中方對此有何態度?下一步還有何部署?
劉友賓:《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COP25)在延期40多個小時后閉幕。中方自始至終本著積極建設性態度參與大會,為推動大會取得進展作出積極努力和貢獻。
大會就《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落實和治理事項通過了30余項決議,包括堅持多邊主義、反映各方氣候治理共識的《智利-馬德里行動時刻》決議,為下階段各方達成實質性共識奠定了基礎。但大會未能完成《巴黎協定》第六條實施細則談判這項核心任務,在發展中國家關心的資金問題上也未取得實質進展,大會成果與國際社會期待有一定差距,中方對此表示遺憾。
中方認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當務之急是要繼續高舉多邊主義旗幟,切實聚焦全面準確理解《巴黎協定》,特別是其目標和原則,切實落實所作承諾。在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減排方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處于完全不同的起點,發達國家應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方面支持,并提高相關支持的透明度,確保發達國家提供的支持力度與發展中國家行動力度相匹配。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立足國情采取強有力政策行動,百分之百落實承諾。據初步核算,截至2018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2.6億噸;中國也是對可再生能源投資最多的國家,可再生能源裝機占全球的30%,在全球增量中占比44%;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也占全球一半以上,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重大貢獻。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全面完成“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立足國情提出“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同時,堅定不移高舉多邊主義旗幟,反對一切形式的單邊主義,繼續與各方一道,努力推動《巴黎協定》實施細則“最后一公里”的談判,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不懈努力。
“十四五”方案將充分體現協同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環境高水平保護要求
科技日報記者:請問“十四五”生態環保規劃編制情況如何?有哪些考慮?規劃中關于污染物控制指標和環境質量目標等有哪些新變化?
徐必久:謝謝你的問題。這個問題非常好,說明很多記者朋友們對環保工作關注是持續的,不僅是希望我們干好“十三五”,還著眼我們的“十四五”。
生態環境部對“十四五”規劃的編制高度重視,部里專門成立了李干杰部長任組長的工作小組,今年年初就進行了啟動,分管的部領導也多次聽取了匯報。
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十四五”規劃的研究編制工作,成立了以李干杰部長為組長的規劃編制領導小組,年初全面啟動,部領導多次專門聽取匯報。目前主要開展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加強專題研究。堅持開門編規劃,設置了62個專題開展研究,這62個專題邀請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以及部委的研究機構參與工作。
二是廣泛聽取意見。圍繞不同的主題,召開了系列的專家會,現在已經召開了11次專家會,邀請了這些年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非常關心、做出很多貢獻的70多位來自于不同領域,包括經濟領域、政治領域、能源領域、環境領域、文化領域、社會領域、行政管理領域等方面的專家、院士共70多位。同時召開“十四五”生態環保規劃的國際研討會,邀請了30多位國際專家進行研究。同時組織開展了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調查,廣泛聽取意見。
三是注重上下聯合。規劃編制需要國家、省、市、縣,大家共同參與。現在已經召開了12個省、13個城市的“十四五”規劃編制座談會,大家對“十四五”規劃的定位、編制內容、重大謀劃、實施管理等都談了很好的想法。
我部將持續推進“十四五”規劃研究工作,也會召開不同主題的建言獻策會議,希望社會各界繼續支持。
現在向大家報告一下,已經形成了規劃基本思路初稿等成果,將按照時間的節點進一步進行研究、修改、完善、上報。我向大家做一下介紹。
一是戰略引領。“十四五”規劃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對標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規劃,所以這個規劃不僅針對“十四五”五年,同時要著眼長遠,與2035年以及本世紀中葉的目標進行相應對接。
二是綠色發展。將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要求,充分體現在規劃的方案里。
三是科技創新。要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要增強科技攻關,為決策、管理、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撐,同時調動企業在創新方面的活力,帶動生態環境產業革新。
四是科學合理。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做到目標、規劃的科學性、針對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后面我們還會召開一系列的會議,進行研究和深化。對您提出的目標、指標等各方面的問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0年是收官之年,我們要堅決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階段性目標。同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又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我們在“十四五”還將繼續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
對大家現在所關注的目標、指標,在環境質量、總量、碳排放方面九項約束性指標,我們正在跟相關部門進行溝通,把體現導向性、約束性的目標、指標充分體現出來。對你關注的這個問題,我們還將在后續的時候作詳細介紹,謝謝。
《再生黃銅原料》等標準均已完成審查
路透社記者:請問《再生銅、鋁原料標準》上報國家審批后進展如何,預計何時會發布?請問環境部是否對新標準提出任何意見和反饋?新標準對于進口銅廢料和進口鋁廢料的銅、鋁含量分別如何規定?
劉友賓:您說的“進口銅廢料”和“進口鋁廢碎料”應該是“進口再生銅原料”和“進口再生鋁原料”。
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抓好禁止洋垃圾進口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舉措,不折不扣落實《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確保實現預定工作目標。
據了解,由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組織全國有色金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起草的《再生黃銅原料》《再生銅原料》《再生鑄造鋁合金原料》標準,均已完成審查。按照上述標準,在國外經過預處理加工并符合原料產品質量標準的再生黃銅原料、再生銅原料、再生鑄造鋁合金原料,將按照產品進口管理。
在標準制定過程中,我部高度重視,多次與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行業協會、主要企業進行研究討論,提出意見建議。新標準不僅對銅、鋁含量提出了高要求,還明確了原料產品的環保指標要求。
劉友賓:各位記者朋友,時光匆匆,不知不覺2019年即將過去,2020年已經近在眼前。
回顧一年來,各位媒體朋友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工作,發出好聲音,弘揚正能量,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發展歷程重要的見證者、參與者和貢獻者,對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生態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年來,媒體朋友們積極參與我部例行新聞發布會,及時向公眾傳遞生態環境保護各項政策舉措;參加“督察整改看成效”、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基層一線,報道鮮活實踐,推廣典型經驗;參加統籌強化監督、渤海入海排污口整治排查等伴隨式采訪活動,深入宣傳污染防治攻堅戰治理成效,傳遞治污決心,堅定公眾信心;走進環保設施開放現場會,參與“走進直屬單位”系列活動,加大科普解讀力度,增強公眾對環保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媒體朋友們兢兢業業,筆耕不輟,刊發了一批優秀報道,是2019年生態環境新聞、生態環保事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也是新聞工作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借此機會,向各位媒體朋友一年來的辛苦付出,以及對我們的支持、理解和關心表示衷心感謝。
202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希望媒體朋友們繼續與我們并肩戰斗,一如既往深入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報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成效,曝光環境違法行為,為美麗中國建設吶喊助威。
同時,為進一步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幫助媒體朋友們做好環境新聞報道,今天,我們將在生態環境部“兩微”公布31個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新聞發言人和新聞發布機構名單,各位媒體朋友如有采訪事項,歡迎及時與他們聯系。
2020年馬上就要到了,提前祝媒體朋友們新年快樂,闔家安康。謝謝大家!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