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23 09:31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劉影
再審視新時代下固廢產業面臨的背景
環境產業的發展仍舊面臨險阻,但與外界感受到的產業寒冬不同,今年的固廢戰略論壇現場相較往年更加火爆。傅濤表示,在環境產業仍舊艱難的2019年,固廢產業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面向未來,產業需要重新審視固廢行業面臨的一些背景。
一、日益火爆的垃圾分類將徹底改變固廢產業價值鏈。垃圾分類推進于2016年,2018年,習總書記提出垃圾分類是一種新時尚,2019年初開始,垃圾分類掀起了風潮。垃圾分類攻堅戰正打得如火如荼,不僅是46個城市,所有城市和農村,也都將走上垃圾分類的道路,垃圾分類將徹底改變固廢行業的價值鏈。
傅濤表示,固廢行業以前是在政府的土地上選地,垃圾從產生、清運、儲存到處理處置,再到資源化,這些環節是沒有連通的。固廢行業在不同的點上選取某個點進行市場化,首先做的是垃圾焚燒。隨著垃圾分類的不斷推進,物質流和能源結構也隨之改變。分類以后,垃圾焚燒量隨之減少,垃圾焚燒的熱值也在發生變化。分類之后,很多不適合焚燒的垃圾,或者可以勉強進行焚燒的有機垃圾,廚余垃圾被分出來,由此來看,垃圾分類也在改變社會結構。習總書記提出,垃圾分類有三個著力點:環保、資源化和社會結構,例如垃圾分類對于上海來說是新時尚,對很多別的城市來說就是為達到環保和資源化的目的。
二、不松勁的督察改變政治生態。首先,地方政府正在面臨一些窘境。2016年以后,環保督察愈演愈烈,環保領域被潑了很多冷水和臟水。環保督察不松勁、不開口子、不停歇,這是黨中央的定力和決心,督察在改變政治生態;其次,大規模減稅,導致地方政府信心不足,支付意愿增強,支付能力卻衰減。今年中央政府減稅兩萬多億,導致地方政府支付能力陡減,很多項目因為政府沒有支付能力,半路夭折的例子比比皆是,這在水務行業更普遍。固廢領域中,除了垃圾發電有清晰的付費指向,其他很多領域基本還是靠政府財政。但隨著絕大部分地方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和應稅財政收入的下滑,會影響其支付能力;再者,垃圾焚燒發電補貼正在考慮被取消,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落下來還不確定,但這個靴子落下去,將對固廢行業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三、無廢城市的興起,固廢在城市發展中不再僅僅是末端,而是與城市綠色發展越來越強的融合。2019年初,為引導全社會減少固體廢物產生,提升城市固體廢物管理水平,加快解決久拖不決的固體廢物污染問題,不斷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增強民生福祉,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無廢城市”在改變城市結構、布局、模式、定位和主導產業,這都在影響固廢產業格局。在此背景之下,固廢處理在城市發展中不僅僅是末端,要想做到“無廢城市”,必須跟城市產生廢物的環節進行系統布局;城市想要綠色發展,能源結構和資源利用結構都要進行相應改變。綠色發展已經跳出了傳統意義上的末端環境治理的范疇,這對于進行末端環境治理的企業來說是一個挑戰。
四、 垃圾問題的政治化、社會化、時尚化。政治化的角度來講,院士的報告、科學檢測、檢測數據一直被認定是檢測二噁英是否超標的標準,以科學為基礎的社會化、政治化,目前是所有工作的基本準則。這個情況在十九大以后發生重大變化,不能因為有科學的基礎就可以漠視人民的感知。華東地區的某個市委書記曾提出,老百姓的鼻子是檢驗二噁英的唯一標準。老百姓是否滿意、是否高興、是否認為沒有污染,是環保工作達不達標的唯一標準。習總書記也一再提出,要以人民利益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所有的工作都要圍繞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來開展。以人民為中心是十九大以來的主題詞,固廢治理服務的標準也應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不同于科學家、院士,不太懂環保環衛,人民就是以感知來判斷,人民是否聞到臭味不是靠檢測儀器,是靠鼻子。固廢行業必須要面對非科學的、感情的因素對自身所有的考驗。
傅濤提出,除此之外,排放標準的提高與嚴監管、垃圾分類新時尚、鄰避效應等等,都是從以人民感知出發而產生出來的,未來也會是一個常態。一個偉大的政黨會特別注重人民的感知,想做好業務,也必須要考慮社會化、政治化。
五、工業化的轉型。傅濤表示,工業轉型走向縱深,工業環境市場正在經歷結構性的流失。另一方面,固廢產業在與工業轉型進行融合,工業危廢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無害化處置,工業廢物的產生、處理、利用,越來越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僅僅關注末端的危廢產業,前途堪憂;當危廢產業比源頭產業還掙錢時,大部分危廢必定會消減于產生的過程中。
2020年固廢產業的幾點預判
一、多點共榮。固廢行業的發展比水務行業晚一些,水務行業于兩三年前已進入到多點繁榮時代。傅濤表示,固廢市場的重心也將會從單點發展到多點共榮。一直以來,垃圾焚燒持續領跑固廢產業,中國固廢行業十大影響力企業一直都是以焚燒企業作為龍頭的,他們是市場化的開拓者,首先進入市場化的環節。近年來,環衛行業進入市場化環節并快速發展;同時,隨著城市治理的深入,填埋場的修復進入市場;垃圾分類又帶來了有機質市場的快速興起……固廢領域呈現了“百花齊放”的市場格局,持續了點狀市場的輝煌。垃圾分類已呈現出了市場活力,會形成什么產業形態并不肯定,但固廢產業的多點繁榮會成為2020年的一個常態。
二、系統驅動。一直以來,垃圾都是混合處理的,這是典型的大工業思維。從混合處理到分類處理處置,到現在部分城市推進的系統化管控,各種點狀服務在增密,逐漸使點連成了線、再到面,固廢正在進入面上的系統服務時代。這一發展過程中,有不少公司已經成為綜合性的服務商,但是僅僅定位為綜合服務商還不夠,需要向系統服務商升級,需要把已形成的多個點上的服務能力形成邏輯關系,垃圾分類市場可以成為戰略提升的導引。
三、固廢新戰略。E20環境平臺給很多的企業做過戰略服務,傳統的戰略思維基本是在政府付費的點狀市場中進行選擇,范圍局限在垃圾焚燒、環衛等領域,因此目前固廢產業的主力大都是在政府主導的行業框圖中做點狀市場。固廢論壇辦了13年,中國固廢網成立15年,一直在做一項工作,就是促進用市場化的手段來做環境事業。在這一定位之下,E20環境平臺一直幫助政府設計一個個點上的交易結構,點的交易結構容易明晰,一旦清晰了,資本就看懂了,資本借著春風就進來了。當點狀市場基本做完的時候,固廢市場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做系統優化,就是在系統中尋找新價值。政府的支付能力不夠了,固廢產業就必須在系統中產生新的價值,每個企業都有很多摸索,產業鏈越長的企業感受越深。
四、支付革命。躺在政府支付身上的環境企業,如果大部分的收入來自于政府PPP合同,是有巨大的支付風險的。從長遠未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跌落到6%以下將是正常的,地方政府的支付窘境可能會是常態。中國是集權制的國家,這是黨領導一切的體制基礎,也是可以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基礎,我們對這一體制有充分的自信和堅持。若希望在這個體制下獲得增長,需清晰看到中央、地方、工業的資金來源在哪里。垃圾焚燒之所以繁榮,是因為中央的轉移支付,通過電價轉移一部分支付給地方,但地方沒有能力去支付更多垃圾全面處理的費用。因此,單一依靠政府付費的固廢產業是不可靠的,政府付費不可或缺,但不能是唯一來源。
固廢產業必須在系統循環中實現市場價值,這種系統循環有大循環,更有小循環。傳統的固廢行業走的都是大循環,處理處置在產業鏈上走的越遠越是大循環,大循環是傳統的工業思維。我們已經習慣于把所有的東西以城市為單位做成大循環,但是未來會打破各個部門的壁壘,形成小循環、微循環。E20環境平臺正在太原嘗試微循環的貫通,只有實現微循環,才能不完全依賴政府的支付。
五、固廢價值重構。以協同為例,垃圾可以和水泥窯進行協同處理,那把危廢與水泥窯進行協同處理會達到怎樣的效果?傅濤表示,廢物產生后,我們就會默認進行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他認為,大部分物質都是在微循環下產生局部價值。E20為太原提供戰略咨詢服務時,嘗試將污水處理與城市熱力管網循環通過水相結合實現協同處理,把廢物處理協同跨到了農業、園林、礦山修復以及其它行業。“固廢處理產業鏈延伸必須以融入自然為原點,以原點反推處理處置過程,通過微循環縮短固廢產生到就近融入自然循環的環節,重構固廢產業體系,釋放產業新價值點。”傅濤提出,固廢產業的系統重構的價值遠遠大于點上加合。
六、服務業回歸。固廢資產拉動為主導的時代正在過去,服務業時代正在到來,固廢資產屬于人民,固廢服務屬于市場。傅濤認為,固廢產業最終會進入服務業。環境產業走過20年, 固廢行業60%以上以及水務行業80%以上的利潤,得益于資產增值。就像房地產市場一樣,房主可以不考慮房子的租金,十年過去,只要考慮售賣時候的價格就可以。資產增值成為環保行業收入的主要來源。未來,資產增值的空間正在被鎖住,類似于房地產行業,習總書記說過,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未來,固廢的資產也是用來做服務的,而不是用來做升值的。
那么最終資產由誰來持有?傅濤表示,“國”持有資產毋庸置疑,但是這個國不是國有企業,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未來留給市場、留給企業的一定是服務。服務分成很多層級,技術服務、產業服務、產品服務、專用設備服務、運營服務,投融資服務、甚至是政策結構的服務,都會打開新的市場。美國最大的環保公司能夠發展壯大,不是靠資產賺錢的,美國、日本的運營模式對中國有正面參考。“中國走了法國特許經營的路徑,但在法國特許經營公司也未必擁有資產,而是去做服務,在中國變成了如果不擁有資產就不能做服務。”傅濤指出,民營企業被逼著用資產做服務,不擅長擁有資產也去擁有了資產,資本一旦下滑,民營企業很容易“閃了腰”,發展堪憂。新時代下的固廢產業,民營企業也好,國有企業也好,擁有資產都不是本質,最重要的就是發展服務能力。
兩山背景下的產業升級
傅濤認為,環境產業正在走向兩山產業時代。環境產業1.0時代,是環保產業,以“點”的治理服務為核心,低成本達標為上,產業的推動力是不斷提高的排放標準,不斷從嚴的環境監管,隨著資本市場的云集,必然導向各種產業的介入,同質競爭也成為必然。
進入以“線”的服務為核心的產業2.0時代,產業特點是要回答環境效果、環境質量,不能僅滿足于一個污水處理廠的達標排放,而是需要讓老百姓感知到天藍水清。在大氣、水、土三個十條的發布和環保督察的驅動下,真正開啟了產業的2.0時代,稱之為環境產業時代。
環境產業的3.0時代,即進入了綠色產業時代,產業已經不僅僅是在做末端處理,而是以“過程”為導向,需要聯動與協同,綠色生產與能源系統、運輸系統、物流系統等密切相關。打破原來的體系,最終的表現是綠色化轉型、城市綠色發展、為客戶創造增量。
環境產業4.0時代即兩山產業時代。生態文明是一個新的體系,需要一個新的經濟來進行支撐。如果計劃經濟支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支撐了資本主義,那么支撐生態文明的可能就是兩山經濟。兩山產業是“立體”推進的產業,是跨界的產業,它是自然和社會循環生態融合,也是驅動生態文明的支柱。
未來已來。最后,傅濤總結,固廢產業最貼近兩山產業核心,也是最有未來的產業,某種程度上表征著兩山產業的未來。E20環境平臺愿與產業同仁攜手,促進固廢產業的新發展和新未來。
專題報道:2019(第十三屆)固廢戰略論壇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