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0-14 10:07
來源:工業綠色化
作為綠色制造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在2020年完成千家綠色工廠的創建。為此,工信部自2017年至今已組織四批綠色工廠創建申報工作,已經有超1000家獲批國家級綠色工廠。為促進我國綠色制造腳步越走越穩,綠色工廠實踐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其中一些綠色工廠企業充分彰顯了責任與擔當,以開放、共享的包容情懷分享他們在綠色工廠創建道路上的成果與經驗。今天分享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在綠色工廠創建道路上的案例。
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中建材)位于成都雙流,成立于2009年12月16日,注冊資本2.337億元,系央企控股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依托中國建材集團在建筑材料行業的領先技術與市場優勢,瞄準光伏建筑一體化市場,成都中建材一直致力于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發電玻璃的研發與產業化。
在國家戰略的引領下,經過多年的努力,成都中建材形成了上游高純稀散金屬和半導體合成、中游碲化鎘發電玻璃研發制造以及下游光伏工程應用服務三大業務板塊,打造四川新的經濟增長點,助力中國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騰飛。成都中建材作為國內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發電玻璃的先行者,建設中國第一條國際先進水平的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線,現已實現小片“發電玻璃”的轉換效率18.05%,為國際先進水平。項目是中國玻璃產業的創新發展,是創新的生產力,是建材領域的一場技術革命,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填補了大尺寸碲化鎘“發電玻璃”的技術空白,提升了我國新材料、新能源行業的國際競爭力,用材料革命推動了產業革命。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重大工程”專項支持1.59億元。打破了美國在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發電玻璃的技術壟斷。成都中建材先后承擔并完成四川省科技計劃項目4項,榮獲2018年中國低碳節能標兵、中國建材集團六星企業、成都市軍民融合企業、成都市準獨角獸企業、成都市創新型新材料企業、第21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新材料獎等榮譽稱號。
成都中建材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和產業布局,針對生產大面積(1.92m2)碲化鎘薄膜發電玻璃過程中,薄膜沉積的均勻性以及轉化效率的提升等問題,研發一種新型的近空間升華法鍍膜技術成功的在面積達1.92m2的玻璃襯底上沉積出厚度均勻性達95%的碲化鎘薄膜。碲化鎘發電玻璃具有大尺寸,單片面積1.92平方米;高功率,光電轉化率達13%,年發電260度—270度;生產成本低的顯著優勢,實現了玻璃與材料的有機結合,是可替代磚頭、幕墻等綠色、可回收、可發電的多功能建筑材料,特別適合應用于光伏建筑一體化市場。
其產品特點總結如下:
(1)產品尺寸大——生產線所生產的碲化鎘發電玻璃尺寸為1600mm′1200mm,在碲化鎘發電玻璃中尺寸全球最大;
(2)弱光發電性能好;
(3)能源回收期短;
(4)產品生命周期結束后可回收循環利用;
成都中建材碲化鎘薄膜太陽電池技術和組件產業化研究獲得9項發明專利,22項實用新型專利,擁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制定碲化鎘及材料相關的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4項;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產品還先后獲得了CE認證證書、TUV認證證書、產品碳足跡證書、防火等級測試(Class A)。
“大面積1.92m2碲化鎘薄膜弱光發電玻璃及規模化制造技術”在成都市科技評估中心通過評估,評價報告編號:CKP(評價)第194號,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光電子材料與器電專家姜德生的評審專家一致認為成果綜合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另外,成都中建材在發展過程中,從最高領導到企業員工都高度重視節能減排等環保工作。2018年加大對節能減排項目的投入,推廣先進技術,改造落后的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生產線在核對設備選型期間,充分考慮到節能減排的工作,對高能耗的設備都采用變頻控制,已達到最佳節能效果;對鍋爐采取低氮排放改造技術;低壓配電系統采用有源濾波器,在消除諧波的同時,降低配電系統的電能消耗;發電機所使用的柴油采用是國V標準,以減少對大氣的污染。在照明燈具的選擇上,潔凈間廠房和部分輔房都采用了LED燈具和節能燈,減少照明電量消耗。
成都中建材還在廠區內充分利用了清潔能源,建設多項光伏電站并建設智能微網管理系統。一方面在發電玻璃發電部分由廠區屋頂光伏電站,停車棚,光伏幕墻,光伏圍墻共同組成光伏供電側。同時在廠區內配置儲能鋰電池,用于儲能電能。以下為廠區光伏電站應用圖片:
廠區微電網運行模式有兩種,運行模式一:發電玻璃發電供給廠區負載使用。白天在太陽光的作用下,發電玻璃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給蓄能電池供電,電池充滿后通過逆變,供給廠區負載用電,實現綠色發電。運行模式二、蓄能電池發電工廠區負載使用。晚上沒有太陽能的情況下,光伏系統不能發電時,蓄能電池開始發電供給。平谷削峰。一般國網電價下,存在時段階梯電價,當晚上蓄電池電能釋放完后,半夜電價進入低谷時,系統可以將市電給蓄電池充電,等待高峰期,電價高時,釋放供電,節約電費。下圖為廠區智能微網圖片: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