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0-11 14:44
來源:環保圈
根據資料,不難發現很多企業跨界步入環保行業的著力點放在危廢處理上,危廢成“香餑餑”,主要是因為政策支持和市場供需不平衡,讓很多人瞄準了這一塊大蛋糕。然而,這一塊蛋糕并不好啃。
在環保領域,跨界已成常態
2016年6月,雅居樂集團與新加坡奧邁環保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截至目前,雅居樂已經成功并購相關環保企業超過20家,聚焦固體廢棄物、環境修復和水務三大領域。此外,華夏幸福設立環衛服務行業公司,涉足環衛服務;首創股份和萬科聯合設立環保平臺公司,聚焦城市水環境治理、土壤修復和海綿城市建設;美的置業聯手盈峰環境,進軍環境綜合服務;碧桂園聯合北控水務,致力于水務環保......這幾年環保行業熱的發燙,短時間內釋放出幾萬億的環保治理市場,必然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想要跨界一展身手。
危廢領域成跨界香餑餑
2019年,環保行業跨界聯盟再次深入,很多企業瞄準危廢領域。年初,西安達剛路面機械有限公司收購眾德環保,公司看好危廢處理前景;9月份,浙富控股發布公告稱,將收購申聯環保和申能環保兩家環保企業,計劃構建集危險廢物的“收集-貯存-無害化處理-資源深加工”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業務范圍增加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及再生資源回收利用。
為什么會是危廢處理呢?綜合來看,很多企業在準備跨入環保行業時大部分會從危廢板塊入手,就像雅居樂等企業一樣。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到位——2020年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要達到73%。國內危廢處理市場在明年有望達到3萬億元,行業前景廣闊、市場容量大,作為新入局者,危廢相較水、大氣土壤等板塊更有保障。
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供需嚴重失衡。有業內人士發現,最近產生危廢的很多公司正在找治理的企業來處置,但市場上的危廢處理企業較少,很難找到,即使找到了也會因為價格高漲而導致處理成本上升。
再加上垃圾分類概念股整體推動下,環保產業已然站上“風口。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環保這塊大蛋糕,跨界的“戲碼”還將繼續上演。
我國危廢處理能力缺口巨大
在監管趨嚴、環保督查常態化等政策執行的背景下,考慮到供給側改革帶來的支付能力增強,可以預計危廢處理的需求將進一步被釋放。到2020年,我國危廢市場有望形成2000億元以上的規模。不僅于此,隨著環保經濟進一步發展,危險廢物鑒別的進一步系統化,這個數字還將進一步提高。
與行業市場規模不相匹配的是,我國危廢處理能力缺口巨大。2018年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危險廢物產生量為6936.9萬噸,較2016年增長29.73%。國內權威機構預測,到2020年,中國危廢產生量可能達到7600萬噸,較2016年增長超過39.65%。而在2012—2017年內,危廢產量年復合增長率就已超過15%。數據還顯示,申報危廢中,超過60%的危廢沒有得到妥善處置。即使剔除產廢企業自行處理的部分,仍存在千萬噸級處置缺口。
而造成這一狀況的,是因為危廢處理擁有相對較高的資質、技術和資金壁壘。從事危險廢物經營的企業需要向環保部門申領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并嚴格按照許可的經營方式、危廢類別、規模和有效期限進行經營。公開資料顯示,總容量為300000噸的填埋處置設施通常需要約1億元的初步投資。此外設施建設較為繁瑣,項目從申請到投產運營一般需要三至五年的時間。前述原因也導致國內獲得危廢處置資質的企業不超過2000家。
總體而言
雖然經營單位數量增加,但我國危廢行業結構性不足的問題仍很突出。面對巨大市場,行業自身卻長期呈現“小散亂”特征,難有“巨頭”顯現。根據E20環境平臺的統計,2018年危廢處理企業總產能僅占全國總產能7.2%,仍有大量的危廢處理產能需要企業自行消化。就處理量而言,全國僅有不到1%的企業能夠處理25種以上的危廢,而接近90%的企業處理危廢類型少于5種。
而在高度審慎的監管政策下,擁有處理資質的企業,就變得奇貨可居。隨著危廢管理政策趨嚴,掌握焚燒設施和填埋場的企業將在未來的行業競爭中占據顯著優勢。其中資源化業務前期固定資產投入相對較少、對企業融資能力要求較低,尤為適合新晉跨界選手。對此,下一步還需加快構建危廢協同處置和綜合利用產業體系,提高危廢利用總體處置水平。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