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9-27 09:25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李曉佳
從近幾年的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多數跨界者也基本會選擇與專業環保企業合作,以此快速切入環保行業(如前文所述)。環保企業也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在選擇可以帶來更好助力的外部力量。值得關注的是,一些跨界而來的大巨頭,早已經悄悄展開了合作布局。
在2017年杭州·云棲大會上,阿里云宣布正式發布Link物聯網平臺。在其宣布的第一批授牌的合作伙伴中,便包括聚光科技、先河環保等知名環境企業,將在環保物聯網領域開展技術合作,優化生態環境解決方案,探索“綠色智慧城市”建設。
而在2018、2019年兩年間,瀚藍環境、首創集團等環保龍頭企業,也分別宣布與阿里云達成合作。其中,瀚藍環境與阿里云將把ET工業大腦引入環保行業。今年,首創集團與阿里巴巴在北京阿里中心簽署合作協議,建立了生態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將結合各自產業資源、技術優勢與發展特點,在智慧水務、智慧城市、智慧園區、智慧社區及新零售等領域開展深層次合作。
而在更早的2017年,首創股份就宣布將與萬科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萬科建筑技術發展(深圳)有限公司以及珠海萬道益科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共同出資設立環保平臺公司,開展城市水環境治理、城市土壤修復、海綿城市建設等環保業務。
跨界合作必然是大勢所趨,但對于環保業內企業來講,內部合作也同樣是一條不錯的選擇。
毛茂喬在其文章中曾提到,與跨界合作相比,環保行業內的互動更為頻繁、出現更早,形成一種平衡的生態組合,即各自在生態位上發揮作用。如施耐德電氣作為全球自動化領域和能效管理的專家,在水務領域有超過35年的成功經驗,南方泵業、新天科技也都是水務行業的老兵。施耐德電氣結合南方泵業在水泵領域和新天科技在水表領域的優勢和地位,覆蓋取水、輸水、凈水、排水全環節,在水力模型系統、產銷差和漏損管理系統、智能表、整體解決方案等各個方面加強合作,打通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促使水務企業的管理運營系統更輕松、更智慧。
“專業”更專,不打無準備之戰
“開放、合作、共贏”是未來發展的理想狀態,也只有這樣才能推動行業的不斷成長。很多跨界而來的企業也必然會給行業帶來更多的新鮮血液,某種程度上會進一步推動行業的快速發展。
但在這種趨勢下,環保企業開放合作的前提,應該是對自身“專業”能力的強化和發揮。
對于中國移動中標環境監測項目,中持股份董事長許國棟認為:這并不是中國移動的主業,只是他們在主業之外順手取得一小塊蛋糕而已,環境界其實沒必要太過緊張。也有人認為,電信類企業中標地方行業信息化項目的案例很多,甚至還有很多上億的環保監測項目都曾是這類企業來做的。
黨的十九大后,中國進入了新時代。全國各地生態環境的治理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環境產業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的中堅力量,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在市場需求發生根本性變化的背景下,行業對技術的追求就更加強烈。
四年前,環境產業還在突飛猛進的時候,E20研究院院長、《兩山經濟》作者傅濤就曾在E20圈層年會上指出,80%以上的環境企業在五年內會終結,沒有技術含量的、沒有價值的公司將很難生存,存在必須要具有價值,尤其是進入新時代后,這種整合明顯加速。
在環境產業1.0時代,追求達標萬歲,只要穩定運營、不出現惡性事故即可,誰的成本低、誰的關系好,就能拿到好項目。在這個背景之下,技術被弱化,相對來說投資的比重更大。進入2.0時代后,如何實現技術最優已經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3.0時代對技術要求更深,需要技術深入到用戶的供應鏈里面。要求真正懂甲方的產業,才能創造價值。
那么,在未來真正在生態合作中脫穎而出的,也必然是具有專業實力,真正懂甲方的企業力量。
“巨鱷來了”、“又見巨鱷”未來可能還有第三部、第四部…… 對于環保行業來講,跨界者入局將會更頻繁的上演。一方面是產業發展釋放的巨大市場空間所致,一方面是產業快速發展的業務延伸帶來的。
盡管這些“巨鱷”進入環保行業的姿勢有的并不完美,但趨勢已經不能抵擋,我們需要做的正是從“自強”出發,生態合作。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