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7-14 12:00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汪茵整理
“我國因未繳納年費或放棄導致環境專利失效的比例高達近60%,遠高于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 清華海峽研究院知識產權中心主任張奕軒介紹道。2019年6月24日,在2019有機固廢資源化論壇上,張奕軒介紹了我國環境領域專利權保護的基本情況以及知識產權整體競爭態勢。
張奕軒
固廢領域專利申請態勢
縱觀近年來我國專利發展態勢,可發現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不斷強化,對專利申請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我國企業在有機固廢領域專利申請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數量增加,但總量偏少。我國在有機固廢處理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但總量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偏少。
2,申請專利的方法專利居多,裝置類專利偏少。我國固廢領域涵蓋的技術領域主要包括用廢物或垃圾制成的肥料、固體廢物的處理、水、廢水、污水或污泥的處理、酶學或微生物學裝置以及一種或多種肥料的混合物。
張奕軒表示,建議企業多申請裝置類專利,適當減少方法專利申請。因為操作方法是在一個相對獨立密閉的空間進行的,申請者難以了解對手是否使用了自己申請的方法專利。但是配方、裝置等相對好檢驗的專利可以多申請。
3,從申請人角度來看,專利申請數量彼此相差不大,較為均勻。
4,申請區域主要以中國為主,國際專利占7%左右。
從法律狀態來看,有機固廢領域的專利申請54.2%處于失效狀態,23.95%處于審查中狀態,有效專利比例僅為21.88%。
我國有機固廢知識產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許多人認為拿到專利證書就相當于獲得了法律保護,其實并不然。事實上,要想取得專利授權是一件并不難的事,但是受申請人提出的專利說明影響,其保護范圍、產權的穩定性等方面則有非常大的彈性,往往有因缺乏合理的安排與適當的專利申請,申請人所獲得的專利授權效力極低的情況出現。
由此可見,專利并不僅僅是技術文件,同時也是法律文件,它要求專利申請者公開技術方案。在這一情況下,企業若要獲取技術保護,最佳方式是充分地公開技術方案,但對核心技術內容進行保密處理,實現利益最大化。
張奕軒通過三家企業知識產權申報案例,點明了我國環保企業在專利申請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對應的建議,主要有以下三點:
1,未對權利要求進行周全布局,采用簡單處理方式,導致從權范圍急劇縮小,喪失大量保護范圍。張奕軒表示,企業應當依據技術方案,設計權利要求保護要點并適當設置引用關系,以尋求最大保護范圍。
2,專利的保護范圍,是由技術特征決定的。一些企業在申請專利過程中未對權利要求進行逐字斟酌,未考慮對保護范圍的不必要限定,在權利要求中加入非必要技術特征。導致容易繞過,無法形成實際保護。企業應當注意提高撰寫質量,防止非必要技術特征造成的不必要限定。
3,未對權利要求進行布局,未設置金字塔式權利要求布局方案。整個專利只有一個獨立權利要求,權利要求中的細節描述的過于詳細,容易造成權利極其不穩定。張奕軒建議,企業應當依據技術方案,層層推進,設計金字塔式保護方案,提高權利要求的穩定性。
知識產權整體競爭態勢
隨著中美貿易戰打響,國際之間的知識產權競爭態勢日益激烈,我國知識產權方面的意識不斷提高。習總書記在進博會上曾發言表示中國將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堅決依法懲處侵犯外商合法權益特別是侵犯知識產權行為,提高知識產權審查質量和審查效率,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顯著提高違法成本。
今年3月15日,李克強總理也針對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發表相關發言,他表示:“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將修改知識產權法,對侵權行為引入懲罰性賠償機制,發現一起就要處理一起,而且要讓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無處可遁。當然我們也希望外國政府公正地看待中國企業和國外企業雙方自愿的合作。”
除專利權糾紛之外,商業秘密糾紛也越來越突出,并且表現形式不斷呈現多元化特點,例如特斯拉起訴小鵬汽車與蘋果公司商業機密泄露等事件。
張奕軒認為,企業應當重視專利權糾紛隱患,在專利權申請過程中,掌握并明確專利的技術特征,否則將會有陷入專利權糾紛的隱患,威脅到企業的利益,曾經就有企業因專利權侵權隱患增加了IPO過程中的阻力。
而在環境領域,2018-2017年全球環境領域發明專利申請量中,中國由2008年的6349件發展至2017年的52245件,增長了8.23倍,從總量來看,2008至2017年間全球環境領域發明專利申請量中,中國占比44%,排名全球第一。但是從核心技術角度而言,我國的核心專利發展并不樂觀,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我國環境技術各子領域中,大氣污染防治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量不斷增加,但是產生核心專利的數量仍然偏少,國際競爭力還相當匱乏。
張奕軒談到:“有一項數據十分令人惋惜,我國申請的環境技術領域專利因未繳納年費或放棄導致專利失效的比例高達近60%,日本則約為7%,美國約為6%。相信在這些技術中有許多優秀的技術,無論出于何種原因,放棄這些技術,使之成為世界共同財產,對于我國而言,都是一種遺憾。”
張奕軒最后表示,希望我國的知識產權意識可以更加濃厚,并對專利權獲取有更加專業和清晰的了解,善用專利權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讓好的技術為我國的環境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