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29 14:10
來源:山東省政府
導讀:按照中央關于打好污染治理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問題導向,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為重點,以有效防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為目標,摸清全省危險廢物產生、貯存、轉移、利用、處置情況,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分類科學處置排查發現的各類固體廢物違法傾倒問題,依法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違法犯罪行為,有效防范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引發的突發環境問題。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東省危險廢物專項排查整治方案的通知
魯政辦字〔2019〕58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山東省危險廢物專項排查整治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年3月24日
(此件公開發布)
山東省危險廢物專項排查整治方案
為加強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集中解決危險廢物非法轉移、違法填埋等問題,全面打好危險廢物治理攻堅戰,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中央關于打好污染治理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問題導向,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為重點,以有效防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為目標,摸清全省危險廢物產生、貯存、轉移、利用、處置情況,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分類科學處置排查發現的各類固體廢物違法傾倒問題,依法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違法犯罪行為,有效防范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引發的突發環境問題。
二、主要任務
(一)排查危險廢物產生及去向。
1.排查工業企業危險廢物產生量、類別、貯存、去向情況,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執行情況,重點掌握跨省轉移的主要危險廢物類別、轉移量及主要接收地。深入調查重點行業項目建設、運行情況,全面排查生產工藝流程、產污環節、利用處置情況。(省生態環境廳牽頭,各市政府負責落實,以下任務措施均需各市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2.排查城鎮污水處理廠、各級工業園區特別是化工園區、工業集聚區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污泥收集、貯存、處置情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負責)
3.排查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的產生量、類別、貯存、去向以及處理處置等情況。(省衛生健康委、省生態環境廳負責)
4.排查機動車、船舶拆解維修企業廢礦物油、廢鉛酸蓄電池等危險廢物產生量、類別、貯存、流向情況。(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負責)
5.排查各類學校(中學、高校)、科研院所、檢測機構等實驗室危險廢物產生量、貯存、處置情況。(省生態環境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負責)
(二)排查并妥善處置非法傾倒固體廢物。組織開展固體廢物非法貯存、傾倒和填埋情況專項排查,重點排查沿河、沿湖(庫)等區域非法傾倒固體廢物行為,形成點位排查清單。
對于排查發現的非法傾倒固體廢物,組織開展核查、鑒別和分類等工作,同時做好涉危險廢物突發環境事件的防范應對。當地政府負責組織查明來源,落實相關責任,制定整治方案,限期完成處置工作;無法查明來源的,限期妥善處置。(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公安廳負責)
(三)排查危險廢物處置能力。排查危險廢物產生單位自建危廢處置設施建設和運行情況,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含試運行單位)的運行、處置能力情況,各市危險廢物處置缺口情況。(省生態環境廳負責)
三、方法步驟
(一)排查方式。各市開展自查,省級進行核查。
1.各市自查。各市組織精干力量,集中時間對危險廢物產生、處置各個環節進行梳理排查,形成排查清單(附件2-8,附件10);以沿河、溝渠、城市水體、湖庫、廢棄場所為重點區域,開展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形成點位排查清單(附件9)。
2.省級核查。采取調閱資料、談話問詢及座談討論、現場核查等方式。
(1)調閱資料。根據各市自查情況調閱相關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梳理分析,聚焦問題線索。
(2)談話問詢。核查組與被核查市相關人員開展問詢談話,被問詢人應如實反映存在問題。
(3)座談討論。根據需要,聽取市、縣(市、區)政府關于危險廢物專項排查自查情況的匯報,座談討論危險廢物管理情況、存在問題,聽取意見建議。
(4)現場核查。根據問題臺賬,對重點問題逐一進行現場核查。對核查中發現的新問題,通過拍照、錄音、錄像等方式記錄留存,將所有問題列入問題清單。
(二)排查組織。排查工作由省政府組織,實行組長負責制,設4個核查組,8個小組。核查組組長由廳級干部擔任,組長負責組織研究核查工作,做好人員分組和責任分工,研究相關問題,做好核查前的準備。核查組成員由省生態環境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公安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等相關部門人員組成。
四、進度安排
(一)各市自查階段。2019年4月15日前,各市開展自查,并將自查報告、自查清單(附件1—10)報送省生態環境廳,同時抄送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公安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