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22 08:45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谷林整理
對于環境產業來說,2018年無疑會是歷史性的一年:經濟下行、眾多企業受挫、國企頻頻出手,產業面臨新的變局。到底該如何認識過往,迎接未來?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認為,產業正在經歷的危機,既是暫時的,也是特殊發展環境帶來的必然。如果從歷史的角度,啟迪桑德環境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仲華認為,2018年環境產業的經歷可能是個平常事,并不是太糟糕,或者說是發展壯大中必然的事情,經濟不好的時期反而是企業整合、管理提升和技術創新的絕好時機。
威立雅中國區副總裁黃曉軍同樣認為,2018年經濟下行,也是環境產業深刻調整的時期。環境企業需要在一些模式和技術上加以突破和創新。
傅濤認為,效果時代對技術要求更深,需要技術深入到用戶的供應鏈里面。要求真正懂甲方的產業,才能創造價值。能夠系統化解決甲方的效果需求,才是企業長久發展的核心。未來環境企業之間基于環境治理效果的競合會持續加強,具有獨特技術的環境細分領域技術公司將迎來更多機會。
事實上,2018年,一些企業出了問題,但也有一些反而有了新的機遇。比如有一些具有提供解決方案能力的中小型技術企業,如上海傲江生態等,在市場大勢趨冷的背景下,依托對生態環境的修復能力逆勢而上,訂單量充足,營收實現快速增長。德華生態,則以十年磨一劍的生態濕地技術,向水生態治理行業技術創新的領航者地位沖鋒。
安盟咨詢中國總裁兼執行合伙人張平認為,技術的紅利一直存在。對于有定力的公司來說,機會永遠存在。
深圳市清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淑杰認為,中小企業之所以能夠生存下去,肯定是解決了某一個細分市場的某些關鍵問題。因此,不管環境怎么變化,企業應當以不變應萬變。中小企業永遠要立足于一個核心價值的創造。
黃曉軍認為,從技術角度,環境企業不僅僅需要某一段的技術,更需要打通上下游,進行資源整合。從解決模式、解決方案來說,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應該水氣固聯合在一起,做一個完善的解決方案,同時走上資源重整的道路。在任何行業,假如做不到產業領先的話,一定要進入某個細分領域,作為領軍企業;假如愿意做跟隨者,也應該跟隨著領先企業,找一個合適的空位扎根下去,然后逐漸成長。
同央企國企相比,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劉淑杰認為,企業要保持自強,強我才能利他,利他才能共贏,共贏才能生態。中小企業永遠要立足自己的核心價值,為大型國企、央企、上市公司提供不可替代的價值創造。對此,傅濤專門發文談過,他認為,各個市場主體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位置,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發揮專業能力。他一直強調,未來的市場必將是企業各自堅守自己的獨特優勢,大企業作為航母,中小企業是補給艦、驅逐艦,大家最終形成生態戰斗族群,跨界共生是趨勢。
以做PPP項目為例,企業必須具有資金成本優勢和強大的工程施治能力,央企無疑具有明顯優勢,但對于不少民營企業則存在巨大風險。光大國際總裁王天義曾就此發表觀點認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有存在的價值,具有各自的競爭優勢,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都要發展,先分業發展,再競爭發展。而市場上眾多的“國進民退”,雖然也有很多無奈,但真實地反映了這種“競合共生”的必然。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認為,環境市場還沒有哪個企業強大到無法被挑戰,也沒有哪個企業到無法去競爭,一切都是動態的。對于小企業而言,要思考自己的位置,大小企業的攜手也許是未來的選擇。碧水源董事長文劍平認為,企業發展需要技術與資金,民企少資金,國企或都有,雙方可以此為基礎實現共生。從市場發展的角度,“混改”是個好模式,是雙方的共同需求。
國務院國資委副部長級干部、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認為,在產業結構層面上,國企、民企融合發展,對于行業至關重要。二者的整合、融合、聚合是重要方向,最好的辦法是搞混合所有制,發揮民營企業的活力及央企的優勢。從資金、政策等方面關注支持和幫助民企度過難關,讓民企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促進產業上下游協同、細分市場劃分,發揮民營企業在第三方治理和環境服務業上的創新作用。
瀚藍總裁金鐸認為,行業目前面臨轉型分化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市場對行業的發展要求轉向技術創新和技術驅動,需要更面向市場,更具活力的機制。行業未來一定走混合所有制的道路,機制問題就是首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全行業未來面臨的挑戰。
重慶市水務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祖偉分享了混改中的一些心得。他表示:在混改過程中,還需要思考如何市場化的問題。他認為,環境產業是一個不完全競爭的市場,因此還是要完善我們的體制機制,繼續走市場化的路。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