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2-19 17:07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程云
“強監管之下,全國大量非正規填埋場的改造升級、存量垃圾整治迫在眉睫,釋放巨大的市場空間。近年來,通源環境也感受到政策散發的生機,僅2018年,公司已經承接近20個存量垃圾整治項目。”在“2018(第十二屆)固廢戰略論壇”上,安徽省通源環境節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源環境)常務副總經理周強如是說。
會上,周強結合公司發展歷程、項目案例及自身工作經驗,講解我國固廢、危廢行業發展現狀和問題,分享了通源環境在固廢、危廢處置產業中的探索經驗。
周強發言
以下內容根據現場嘉賓發言整理:
通源環境成立于1999年,至今已有19年發展歷史,從成立到現在,根據市場的變化,通源環境不斷調整公司戰略。
擁抱市場變化,通源環境形成五大業務板塊
成立之初,通源環境主要從事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建設,2006年著手污泥處置技術研發,開始從事污泥處置業務;2010年,在廣州、合肥投資建設環保裝備基地;2015年通源環境榮獲中國最具價值環保設備品牌50強稱號,成立股份公司,登陸新三板;2017年,通源環境業務拓展至工業固廢、水環境、土壤修復、危固廢運營等領域。
目前公司專注填埋場生態屏障修復、污泥處理處置、水環境綜合整治、危固廢處置與土壤修復五大業務板塊,會上,周強向參會嘉賓逐一介紹公司五大業務板塊發展情況。
(1)填埋場生態屏障修復板塊:通源環境最早開發的業務板塊,填埋場生態屏障修復從成立之初,一直堅持到現在,業務量持續增長。目前,此業務板塊營收在通源環境的整體營收中仍舊占有較大比重。
曾經有段時間,面對如日中天的垃圾焚燒行業,通源環境也在考慮,要不要壓縮甚至“砍掉”它?周強表示,這幾年發展下來,感覺這塊市場不能丟,因為全國非正規的存量填埋場治理修復市場空間還很大,加之新增危廢填埋場異軍突起。
(2)污泥處置業務板塊:2006年,通源環境開始污泥處置技術的研發,新增污泥處置業務板塊。
為何從事污泥處置業務?據周強回憶,當年,污泥脫水達標后進入填埋場,給規范的填埋場帶來安全運營帶來隱患,通源環境敏銳的意識到污泥處理處置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迅速進軍污泥處置領域,并經多年探索總結出符合國情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污泥處理處置工藝技術,形成系統解決方案系統。目前已完成50多個污泥處理處置項目建設或運營。
(3)固廢/危廢板塊:據通源環境官網顯示,公司自收購巢湖萬山醫廢處置公司進軍危廢行業之后,繼續加大對巢湖萬山公司投入,加快巢湖靜脈產業園建設,同時在安徽的淮南、廬江、銅陵等地投資多個危廢項目,力爭實現危廢綜合處置能力10萬噸,目前已經成為安徽地區危廢處置領先企業。
(4)土壤修復業務板塊:通源環境緊盯國內外土壤環境修復技術的發展,不斷提高土壤環境修復技術水平,根據不同的場地污染情況、污染類型、污染程度、污染源大小,為客戶提供合適的修復技術服務。
(5)水環境綜合治理業務板塊:近年來,為積極響應國家“水十條”政策,通源環境高起點、高投入,引入高新技術,進入水環境綜合治理,在河道底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路徑實踐上,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同時,作為一家以技術型驅動的企業,通源環境非常重視技術的研發。現有員工約750人,其中技術、研發人員占三分之一,擁有博士后流動站,產學研并用。
接著,周強從五大業務板塊出發,重點“選取”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和危險廢物兩大新型業務,進行詳細闡述。
非正規填埋場改造升級迫在眉睫,通源環境大有可為
早期,因操作簡單、處理成本較低,衛生填埋作為生活垃圾處置的主要手段,被廣泛采用。尤其是2005年以后,我國垃圾填埋場的數量逐年增長。
據統計, 2016年底,全國衛生填埋場數量約1840座,其中,城市657座,縣1183座。預計十三五期間,城市填埋場數量不會有顯著增長,2020年數量近700座;縣級填埋場數量還將有所增加,平均每年100座,2020年數量約1700座。
不可否認,隨著垃圾焚燒領域快速崛起,早期簡易垃圾填埋場因選址、二次污染等諸多原因,發展受到限制,慢慢地走下坡路。周強認為,對于人口規模較少的小縣城,日處理300 噸以下的,衛生填埋比焚燒處理性價比更高。
此外,填埋處理技術作為生活垃圾的最終處置方式,是各地必須具備的保障手段,重點用于填埋焚燒殘渣和達到豁免條件的飛灰以及應急使用,剩余庫容宜滿足該地區 10 年以上的垃圾焚燒殘渣及生活垃圾填埋處理要求。
強監管之下,全國大量非正規填埋場的改造升級、存量垃圾整治迫在眉睫,釋放巨大的市場空間。《“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指出:“十三五”期間,預計全國存量垃圾治理項目803個,其中擬封場處理能力16.31萬噸/天。
近年來,通源環境也感受到政策散發的“勃勃生機”。“僅2018年,公司已經承接近20個存量垃圾整治項目。當年的簡易填埋場對土壤、地下水的破壞很大,必須大刀闊斧進行修復與治理。”周強補充說。
垃圾填埋場治理中的“通源”足跡
作為生活垃圾填埋場的先行者,通源環境一直深耕此領域,不僅承接了湖南省張家界市煤炭灣生活垃圾填埋場工程、黑龍江省雞西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垃圾填埋場防滲工程、安徽省合肥市龍泉山垃圾填埋場工程、安徽省淮南市龍王山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工程等200多項工程案例,而且也擔負起桂林市沖口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工程、合肥市清溪路垃圾填埋場封場工程、阜陽市蓮花塘垃圾填埋場環境綜合治理EPC項目(存量垃圾篩分)、四平鐵東區垃圾填埋場封場工程(存量垃圾)等存量垃圾治理“重任”,打造一個一個精品示范項目(如下圖)。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