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0-31 11:00
來源:生態環境部微博
10月31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李高司長,向大家介紹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及碳減排有關工作,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新聞發布會由劉友賓主持。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2018年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是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采取了一些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生態環境部設立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應對氣候變化工作。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我們邀請到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李高司長,向大家介紹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及碳減排有關工作,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先通報近期生態環境部幾項重點工作。
第二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啟動 既查不作為,也查亂作為
一、開展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2018年10月16日至10月23日,第一批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東、廣西、云南、寧夏等10省(區)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全部完成督察反饋工作。
“回頭看”開展以來,10省(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大整改力度。各地還針對公開的典型案例,迅速開展問責調查,督察進駐期間公開的53個典型案例,相關地方已主動問責513人,其中廳級干部17人,處級干部132人,有效傳導了壓力。根據黨中央、國務院要求,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做好各地督察整改工作的分析、調度和現場抽查。針對督察整改中存在的問題,視情采取函告、通報、約談、專項督察等措施,對問題咬住不放、一盯到底,以督察整改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部署,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已組建5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將陸續對山西、遼寧、吉林、安徽、山東、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陜西等省份開展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進駐工作。
“回頭看”督察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重點督察各地整改方案總體落實情況及其成效;重點生態環境問題具體整改進展情況;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建設和推進情況等工作。既查不作為,也查亂作為,堅決查處督察整改中的“一刀切”行為。同時,針對污染防治攻堅戰7大標志性戰役和其他重點領域,結合被督察省份具體情況,每個省份同步統籌安排1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督察。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進駐期間,各督察組將分別設立聯系電話和郵政信箱,受理被督察省份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來信來電舉報。
水源地環境整治任務已完成83% 黑龍江、貴州等地任務完成率偏低
劉友賓:
二、2018年水源地環境整治進入攻堅階段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好水源地保護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各地持續推進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工作。按照部署,2018 年年底前,長江經濟帶縣級及以上城市水源地、其他省份地市級水源地要完成排查整治任務,共涉及全國31個省(區、市)276個地市1586個水源地的6251個環境違法問題整治。
專項行動以來,各地按照“一個水源地、一套整治方案、一抓到底”的原則,推進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取得積極進展。截至10月25日,在今年需要完成整治的6251個水源地問題中,5173個問題已完成整改,完成比例83%,達到序時進度的要求。
從各省份情況看,上海、寧夏已率先完成水源地環境整治相關任務;湖南、山東、浙江、青海、湖北、陜西等6省份任務完成率達到90%以上。新疆、福建、河北、四川、河南、甘肅、云南、內蒙古、海南、廣西、安徽、西藏等12省份任務完成率均在80%以上,基本達到序時進度的要求。
通過清理整治,一大批影響水源地安全的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初步統計,各省(區、市)已關閉、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排污口180個,治理解決工業企業污染問題792個,有效整治碼頭和道路交通穿越問題686個,推動解決農村農業面源污染問題2260個,切實消除了許多重大環境風險隱患,進一步提高了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
距離今年年底不足70天,余下問題多是一些“硬骨頭”,按期完成任務十分艱巨。目前,黑龍江、貴州、廣東、江蘇、山西、江西、天津、北京、重慶、吉林、遼寧等11省份任務完成率未達到序時進度要求。其中,黑龍江、貴州兩省任務完成比例不足70%,后續任務繁重。
針對水源地整治工作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生態環境部將進一步督促各地結合自身實際,推動實施分類治理,對癥下藥,不搞“一刀切”,切實落實地方黨委政府水源地保護主體責任,建立完善適合本地特色的工作機制,確保按期完成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任務。
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全面建成
劉友賓:
三、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全面建成
為全面反映南海地區空氣質量狀況,提升南海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和水平,服務南海地區國家和公眾,通過幾年的努力,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已全面建成,具備PM2.5、PM10、SO2、NO2、CO和O3等6項常規指標,CO2和CH4等2項溫室氣體指標,顆粒物組分(黑炭)以及氣象五參數和能見度,共15項指標監測能力,初步形成南海地區空氣質量監測與氣候變化觀測相結合的綜合監測體系,標志著南海地區大氣環境綜合監測邁出堅實的一步。
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的建成將為南海域內國家和地區公眾提供及時、可靠的環境空氣質量信息,也為研究西太平洋-東南亞區域的大氣傳輸、溫室氣體與氣候變化提供重要支撐,在推動南海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改善中必將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