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0-25 14:12
來源:安徽省政府
(二)統籌推進廁所和生活污水治理。
1.因地制宜確定治理模式。根據莊臺和保莊圩的區域條件、地質地勢、環境容量等基礎條件,采用切實可行、成本較低的處理技術和設施,進行分類治理,確保處理實效。在完成農村戶廁改造后,對正在實施遷建、擴建的莊臺和保莊圩應統籌規劃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危房改造新建農房,同步配套建設戶用衛生廁所。農村新建或改造戶廁應參照《全國愛衛辦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戶廁建設的通知》(全愛衛辦發〔2018〕4號)中相關規范進行建設。對行蓄洪區內現有常住農戶旱廁進行衛生改造,改造應以人為本,因地制宜根據人口量統籌考慮公共廁所的建筑面積。加強村莊公共廁所建設,新建和改造公共廁所要達到公共廁所三類標準。農村改廁完成后,廁所污水統一納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
2.科學推進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要逐個制定莊臺和保莊圩污水處理實施方案。莊臺村民居住比較集中,以建設集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為主,規劃長期居住的保莊圩,因地制宜確定污水治理模式。集中建設的污水處理設施,進水和排放的污水應進行在線監測;對沒有達到排放標準的,要逐步實施改造提升。污水廠(設施)選址,要滿足規劃選址有關規范,兼顧長遠污水處理需要。處理工藝上采用生物接觸氧化等成熟可靠的工藝,鋪設污水管網,主管道管徑不小于300毫米,合理布設沉泥井,保持管道暢通,確保污水達標排放。鼓勵采用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投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
3.加強廁所污水治理運營維護。要加強淮河行蓄洪區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維護管理。運用市場化運作模式,統籌做好渣液清運、配件供應、設施維修等工作。對已建污水處理項目,采取區域打捆等方式,擇優委托專業化企業負責統一運營。鼓勵村民參與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維護,村級組織要將設施維護管理相關內容納入村規民約,配合運營企業開展工作。
四、投資估算
(一)總投資。
淮河行蓄洪區農村環境“三大革命”總投資約10.49億元,其中廁所改造(含公廁)16068.90萬元,農村生活垃圾治理7128.30萬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81752.38萬元。
(二)年度投資。
2018年投資62845.27萬元。其中,廁所改造(含公廁)10644.45萬元,農村生活垃圾治理4521.11萬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47679.71萬元。
2019年投資38771.56萬元。其中,廁所改造(含公廁)5424.45萬元,農村生活垃圾治理1415.09萬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31932.02萬元。
2020年投資3332.75萬元。其中,農村生活垃圾治理1192.1萬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2140.65萬元。
五、保障措施
(一)明確責任分工。行蓄洪區所在市、縣(區)人民政府是行蓄洪區農村環境“三大革命”的責任主體,要把行蓄洪區脫貧攻堅作為重中之重,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全面提升行蓄洪區人居環境。
(二)加強財政支持。加大對淮河行蓄洪區“三大革命”投入力度,整合各類資金優先安排行蓄洪區“三大革命”工程。在不影響貧困縣統籌使用涉農資金前提下,允許行蓄洪區按照財政涉農資金整合試點要求,從縣級層面整合省以下相關涉農資金,用于淮河行蓄洪區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建設。
(三)創新金融服務。突出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在行蓄洪區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融資服務功能。允許淮河行蓄洪區以市、縣(區)為單位搭建承接平臺,采取按項目分類打捆方式,與國家開發銀行安徽省分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安徽省分行等開展規劃項目融資服務對接。加大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信貸增信支持力度,符合條件的規劃項目由省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提供擔保。
(四)強化監督考核。完善淮河行蓄洪區農村垃圾、污水、廁所考核辦法,作為美麗鄉村建設考核的重要內容,納入行蓄洪區所在地政府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加強日常監督檢查工作,圍繞年度目標任務,采取現場督導、定期通報、專項檢查等多種方式,及時督查督辦,確保工作落實。健全群眾監督機制,設立公開電話、投訴信箱,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評價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據。
(五)加快方案實施。按照方案項目化、項目工程化要求,細化目標,分解任務,認真組織方案落實,增強方案的執行力和約束力,確保方案任務有序推進和目標實現。加強與其他各類方案、規劃的協調銜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要編制年度施工方案,細化分工,倒排工期,及時協調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問題。
(六)營造良好氛圍。充分發揮各類媒體作用,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大力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衛生改廁宣傳,讓村民知曉基本要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行為方式,形成有利于工作推進的社會氛圍。繼續深入開展文明戶、衛生戶、清潔戶等評選活動,激發村民清潔家園的積極性、主動性。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