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29 09:04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張曉娟
技術創新對環保行業的發展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借鑒國外技術,并基于中國實際情況,將其國產化是實現技術再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嘉諾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嚴崢,在2018(第六屆)上海固廢熱點論壇上做了“從水土不服到漸入“嘉”境,歐洲固廢處理技術本土化應用”的主題演講,分享了蘇州嘉諾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諾環境”)如何實現國外技術“引進來”再“走出去”,即在國外技術成功國產化應用于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帶著新技術走出國門,成功應用于國外。
圖1 嘉諾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嚴崢
嚴崢用“新”和“再”兩個關鍵詞引出他的主體演講,“新”指引進消化國外新技術,“再”指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實現國外技術再研發、再創新。通過“新”和“再”地多級創新,嘉諾環境將國外技術從“水土不服”,走向“洋為中用”,最終實現“漸入‘嘉’境”。
一、“水土不服”—國外技術不適用
圖2 國外垃圾分選車間
上圖為國外的垃圾分選車間設施圖,完美詮釋了國外固廢處理技術的“高端大氣上檔次”,運行過程也干干凈凈、漂漂亮亮,但是它如果原原本本復制到國內之后就會水土不服,為什么會水土不服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研發背景。國外的技術是基于國外的物料,通過各方面的測試,最終形成符合國外實情的系統化的生產,比如設備的運行參數,更加適合國外的垃圾,當國外的設備引入國內后,仍依據該運行參數為標準來進行系統化的生產,將極大可能地面臨由于物料的差異而帶來的各種“不適應”。因此國外高大上的設備直接應用于國內,也將會面臨跑、冒、滴、漏、纏、堵、卡等多方面故障。
第二,設備維護,包括清掃頻率、維護調整、運行成本高等。設備維護方面的水土不服不僅僅指簡單的日常運作,而是一種中外文化差異的水土不服,例如國外認為清掃頻率非常重要,而國內則有差異;此外,維護調整方面,國外認為設施必須定期的維護調整,而國內則認為設備購置安裝并正常運行后,人工維護調整環節越少越好;運行成本方面,如果直接應用國外設施,運行過程中,可能會需要定期更換各種備品備件,運行成本相對較高。
第三,投入產出比。直接引進國外裝備,會面臨前期資本投入太高、而末端收益太少的問題。該問題地原因主要來自國內外垃圾處置費用及末端產品市場收益地差異。通常國外的同類固廢處理設備是國內價格的3倍以上,但是國內垃圾補貼費有時只有國外水平的十分之一,同時末端資源化的物料價格也低于國外的標準。因此即便整線的從國外引進,面對高設備投資和維護費用,垃圾處理廠的投資回報周期將被動延長很多。
二、“洋為中用”—國外技術國有化
垃圾預處理核心技術包括三大類:機械處理,生物處理,機械生物處理。
1)機械處理(Mechanical treatment)
包括機械破碎和機械篩分。機械破碎指減小大件物料的粒徑,破開包裝袋。機械篩分指根據不同物質特有的物理屬性,例如尺寸、形狀、質量、密度、光學、磁力屬性等對物料進行篩分或者分離。
2)生物處理(Biological treatment)
主要針對有機物,通過好養消化、厭氧消化對有機物進行降解,實現無臭、無害。好氧消化指生物干化或堆肥,可高效降解有機質,生物降解過程產生熱量帶走物料中的水分,可降低物料含水率,除去臭味;厭氧消化則是能源化使用有機質,產生沼氣。
3)機械生物處理工藝(Mechanical Biological Treatment)
即對混合垃圾中的非有機質部分進行機械分選處理,對有機質部分進行生物降解處理。MBT的模式具有高靈活性,可適應多元化的末端處理技術,例如焚燒,填埋,水泥窯協同處理等,是一種具有高協同處理能力的綜合工藝。
1、“走出去”—學習國外技術
嚴崢認為“洋為中用”首先需要走出去,了解國外的處理技術,嘉諾環境就勇敢地邁出了這一步,目前嘉諾在行業內的國際合作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包含德國BRT-Hartner分選技術公司、奧地利Lindner破碎技術公司、意大利MVT生物干化技術公司、德國UMS電子廢棄物處理公司已經與嘉諾簽訂合作協議。嘉諾致力在引進歐洲先進的固廢處理技術的基礎上,通過系統集成創新適應中國本地化需求。在高端環保裝備園內實現核心部件及易損易耗件的國產化,以整機裝備國內裝配的方式,使客戶能以中國價格,享受歐洲的產品品質和便利的本地化服務。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