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23 09:50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劉琪
以垃圾焚燒為例,價格競爭掩蓋了垃圾焚燒行業盈利模式的轉型。在過去,垃圾焚燒行業剛剛起步的時候,垃圾焚燒項目收入主要靠垃圾處理費;而現在,隨著垃圾焚燒技術的迅速發展,垃圾焚燒行業盈利模式已經發生了根本轉變。目前垃圾焚燒盈利主要來自于上網發電,占總收入的70%~85%,垃圾處理費僅占很小的一部分。對于垃圾焚燒行業這個垃圾處理與能源利用結合的行業來說,其盈利模式已經發生改變,價格的走低對于企業盈利的影響并不明顯。
第三、債務違約
近期,債務違約頻發,民營環保企業更是成為“重災區”。產生債務違約的原因可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內部原因主要是企業盲目擴張過快,忽略了風險控制;財務實力及抗風險能力都較弱;企業重建設輕運營等等。外部原因主要有去年底發布的PPP新政,各地陸續叫停PPP項目;以及國家融資環境的收緊,使固廢行業的快速發展遭遇了融資緊縮。
雖然現在環境產業面臨債務危機和環保督查兩大阻礙,但邱江表示對環境以及固廢產業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首先,環境產業相對于其他產業來說,整體發展迅速且健康,行業整體市場體量巨大。特別是固廢板塊在環境領域四大板塊(水處理、大氣治理、環境監測、固廢處理)中現金流最優、集中度也相對較高。以焚燒為例,垃圾焚燒占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的比例從2010年的19%增長到2015年的34%,焚燒占有率快速提升;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投資額從2015年的28.6%提升至2020年的50%,預計到2020年,全國垃圾焚燒運營市場規模將達到298億元。
但是我國行業的產業集中度還不夠,以美國廢物管理公司(WM)為例,2017年營業收入為145億美元,在固廢行業排名全球第一。而中國光大國際,2017年營業收入為178.27億元,國內排名第一。中國擁有一個世界級的市場,但是行業中的企業與美國頂尖企業仍然差距懸殊,給國內龍頭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通過產業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市場占有率,我國固廢行業一定會產生一批世界級的企業。
第四、轉型升級
固廢行業目前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受環保督察的影響,很多行業內企業外部發展條件受限;另一方面,我國對環保的重視只會與日俱增,未來發展機會廣闊。在這樣的情況下,行業內企業如何制定自身發展戰略?怎樣通過轉型來更好地發展?邱江以上海環境集團為例,分享了在企業轉型升級中的思考以及戰略。
上海環境集團擁有一流的技術平臺、領先的專業能力、權威分專家團隊、先進的管理體系、豐富的業績經驗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上海環境集團作為中國垃圾焚燒行業的開創者以及引領者,創造了多個行業的第一,包括國內最大規模焚燒廠以及目前正在建設的世界最大規模焚燒廠,處理規模高達6000噸/日。
邱江還對上海環境集團未來發展戰略做出了分享。
第一,把握三個關系。把握好上海市場與其他市場、核心主業與新興業務、傳統拓展與產業并購三個關系。
第二,實現兩者并舉。著力培育產業直投和資本市場并購運作兩種能力,逐步實現產業直投和資本并購兩者并舉。
第三,推動一項升級。通過表內外資本聯動,推動定增、配股、可轉債等資本市場融資運作方式,實現傳統投資向產融合作模式的升級,為上海環境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插上資本的雙翼。
從業務發展來說,上海環境集團遵循“2+4”的業務發展。聚焦兩大主業:生活垃圾處置和市政污水處理;拓展四項新興業務:市政污泥、危廢醫廢、濕垃圾和建筑垃圾,以及土壤修復。
上海環境集團還非常重視技術創新,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
第一,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如荏原焚燒技術引進與消化;
第二,集成應用創新,比較有代表的是多項滲濾液處理技術積累以及集成創新;
第三,自主研發技術,包括飛灰穩定化藥劑資自主研發以及投入生產使用。
在整個環保領域,甚至細分到固廢領域,它是一個交叉、綜合性學科,任何單一一項技術的突破,都不足以帶動這個行業一個領域技術的整體突破,它一定需要一個技術群的集中突破,集成突破,才能夠真正的推動這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因此上海環境集團在整個技術創新里面,比較重視技術集成創新。
上海環境集團戰略規劃目標是通過抓住環保行業持續增長的趨勢和新興業務爆發式增長的契機,繼續以“2+4”業務為重點,通過實施主動擴張戰略,快速提升市場規模,確保三年發展成為“3+3”并力爭向“4+2”業務格局轉型,并探索業務的延伸。同時通過對標國際先進,強化3大能力,實現3類指標,進一步形成上海環境“集團化、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的企業優勢,夯實并發展成為最具社會責任感的卓越的城市環境綜合服務商,做大做強做優上海環境。2017年3月31日,上海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與陽晨B股經過吸收合并、分立上市,正式登陸A股主板(SH601200)。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大資管”與“大環保”并駕齊驅。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