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13 09:45
來源:埃睿迪
作者: IReadyIT
近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發布,其中要求各地在9月底前明確具體完成錯峰生產方案制定工作,要將錯峰生產方案細化到企業生產線、工序和設備,企業錯峰生產的基準產能以2018年9月產能計。其中規定,采暖季限產時間從2018年10月1日到2019年3月31日(是的,整整半年!),限停產主要范圍:“2+26”城市,重點措施如下:
1、鋼鐵、焦化、鑄造行業實施部分錯峰生產。天津、石家莊、唐山、邯鄲、邢臺、安陽等重點城市,采暖季鋼鐵產能限產50%;其他城市限產比例不得低于30%。
2、秋冬季期間,焦化企業出焦時間延長至36小時以上。
3、2018年12月底前,天津港、唐山港、黃驊港等環渤海及山東省域港口的集港煤炭全部改由鐵路運輸。
4、2018年9月底前,各地完成新一輪“散亂污”企業排查工作,按照“先停后治”的原則,實施分類處置。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邊是人們被霧霾支配的恐懼,一邊是工業企業限停產帶來的各種直接、間接經濟損失以及由此而引發的一系列生活的不便。在“北京藍”和京津冀的真實生活之間,如何抉擇似乎已經成了一個無解的議題。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除了限停產之外,真的沒有其他辦法了么?有沒有什么方法能夠讓這些企業正常生產而又能滿足環保要求呢?辦法肯定是有的。意見稿里也提到了鋼鐵企業有達到超低排放要求的,可不予錯峰。這也就意味著,對更多的工業企業來說,只有不斷地優化生產工藝流程,實施精細化管理,使各項排放指標降到最低,才能在“藍天保衛戰”中不被誤傷。
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大規模傳感器的應用,通過大數據技術優化生產工藝已經成為可能。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專業機構正在應用大數據技術幫助這些高污染企業優化生產工藝,降低甚至消除污染物排放。致力于打造與行業深度融合的大數據決策分析平臺的埃睿迪就是這樣一家公司。埃睿迪以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核心,構建網絡、平臺、安全三大功能體系,為工業企業提供一套綜合性綜合性大數據平臺,推動工業4.0建設。平臺可快速對全企業各類數據統一管理,有效集成異構控制系統傳感數據和設備資產等業務數據,使企業全生產過程控制和業務管理相結合,全面實現設備底層和數據云端的垂直信息集成。
埃睿迪基于自主研發的iReadyInsights大數據平臺推出工業大腦,搭載先進的數據湖技術、結合豐富的行業模型為工業企業提供深入到業務線的大數據分析決策優化。平臺集數據采集、傳輸、存儲、顯示和應用于一體,基于行業知識模,通過工業大腦實現最佳業務決策和最優生產流程控制,支撐工業企業實現工廠透明化,推動工廠數字化和智能化,提升企業生產效率。應用iReadyInsights工業大腦,能夠實現對生產工藝的量化分析和優化,使能耗和污染達到最優水準,并能實現單個工廠千萬級別的成本節約。
截至目前,埃睿迪依托iReadyInsights大數據平臺已為環保、鋼鐵、制造、化工、糖業、能源、電子電器等多個行業領域的包括世界500強在內的企業提供工業大腦的解決方案建設,涵蓋了企業運營監控,生產工藝閉環優化,設備數字化管理,企業大規模個性化生產,企業用戶精準營銷等多個領域。埃睿迪愿以數據工匠之心,專注技術創新,用大數據平臺的技術力量,幫助更多的環保企業、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實現工藝優化和節能減排,使企業生產滿足環保需求,讓企業在藍天保衛戰中不再被誤傷。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