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07 13:06
來源:大連市人民政府
——突出改革創新。堅決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助推經濟轉型發展、新舊動能轉換,著力解決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問題、體制問題、機制問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嚴格依法監管。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保標準,強化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敬畏法治意識和依法履職意識。強化環境監管執法,健全環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機制,嚴厲懲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推進全民共治。堅持政府、企業與公眾共治,著力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注重運用市場機制,充分調動公眾和社會力量,激發企業等各類主體自覺治污減排的內生動力,形成多元共治的新格局。強化環境宣傳和輿論引導,保障社會公眾的環境決策參與權和監督權。
五、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發展綠色經濟、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作為大連率先實現全面振興的主攻方向,強化源頭管控,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全面節約資源,推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布局、產業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協同共進。
(一)優化空間格局。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強化主體功能區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中的戰略性、基礎性、約束性作用,推動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相適應主體功能區布局。細化并落實差別化主體功能區環境政策,引導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加快推進“多規合一”,推動建立全市空間規劃體系,強化政府空間管控能力。到2020年,全面完成“多規合一”工作,建立形成全市統一協調、功能互補的空間規劃體系,有效統籌城鄉空間資源配置,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堅定維護規劃執行的嚴肅性,規劃調整必須公開征求公眾意見。充分發揮規劃環評對區域生產力布局的指導和規范作用,加快推進重點區域、重點流域、行業、工業園區規劃環評,省級以上工業園區規劃環評執行率達到100%。對重點產業布局開展規劃環評,調整不符合生態環境功能定位的產業布局、規模和結構。
(二)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石化、造船、裝備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推進《大連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18—2020年)》落實,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到16%。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大連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環保產業,大力發展環保服務業,到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50%以上。以高端農產品開發為重點,積極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提升都市型現代農業綜合發展水平,到2020年,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作物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比例達到40%。堅決化解過剩產能,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等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運用市場機制化解過剩產能,重點淘汰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以及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嚴控高耗能、高排放新增產能。嚴格執行《遼寧省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等地方環境標準,以環境標準促進污染治理和節能減排,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三)推進能源資源全面節約。嚴守資源利用上線,強化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節約用地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大幅降低重點行業和企業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消費強度控制,到2020年,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5%。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全面完成省下達減排任務。鼓勵新建建筑采用綠色建材,加大裝配式建筑推廣力度,提高新建綠色節能建筑比例,到2020年,全市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力爭達到25%,城市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達到50%。加強土地集約利用,嚴格用途管制,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到2020年,萬元GDP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20%。
(四)加強產業化聚集整合。統一規劃建設工業園區,明確全市園區布局、發展目標、功能定位、重點任務,以重點企業、品牌產品為龍頭做優做強國家級重點園區和發展水平高的省級重點園區,鼓勵優化整合區位相鄰、相近的園區。按照生態工業園區標準加強現有重點園區治理改造,加快園區環境基礎設施配套,推進集中供熱設施、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收集管網建設。園區內工業廢水須經預處理達到集中處理要求后方可進入集中處理設施。對未建成污水處理設施且未依托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未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并聯網、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未投入運行的工業集聚區,暫停審批涉水建設項目。創建綠色制造示范區,加快建設長興島綠色石化產業基地。加快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按照全省統一部署制定專項計劃并向社會公開,鼓勵引導工業項目進入園區發展,不符合安全和衛生防護距離的危化生產企業限時入園。
(五)倡導公眾綠色生活。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創新宣傳手段,充分利用各類新興媒體,持續宣傳生態文明理念。將環境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黨政領導干部培訓體系,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知識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活動,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加大各類環境信息公開力度。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及綠色家庭、學校、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領公眾環保意識轉化為保護環境的意愿和行動,構建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綠色行動體系。
六、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以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關于藍天保衛戰和大氣污染治理工作部署為主線,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入實施藍天保衛戰和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強化燃煤、機動車、工業及揚塵污染控制,大幅減少重污染天氣,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一)加強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全面整治“散亂污”企業,實行拉網式排查和清單式、臺賬式、網格化管理,依法依規分類實施綜合整治,到2020年,全面完成清理整治工作。全面實施工業污染源達標行動計劃,推進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全面排查廢氣排放重點行業環保設施運行管理及大氣污染物達標排放情況,加大違法排污企業監督和處罰力度,確保企業穩定達標排放。積極推進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完善揮發性有機物管控制度體系建設,強化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管控。逐步實施全市化學品及油品儲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到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全市各類工業污染源持續保持達標排放,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企業環境守法成為常態。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