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7-16 09:52
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社、澎湃新聞等
雨水管怎么會排污呢?記者隨后聯系了xx礦業。該公司陳姓與葉姓兩位負責人接待了記者。
葉姓負責人介紹,6月27日村民提及的情況并非是公司有意排放,而是一次“常見事故”,俗稱叫做冒桶(音:冒孔)。也就錳礦原料在加工過程中因為化學反應冒出容器,導致泄漏。“形象點說,就好比煮稀飯‘鋪’出來了。”
▲ 6月27日當天,泄露的污染物疑似從雨水管道進入灌溉渠堰。
太湖戒毒所領導隨意蓋章釀違法空間,萬噸垃圾傾倒附近太湖
據蘇州市人民檢察院7月11號公布消息,江蘇省太湖強制隔離戒毒所副所長韓建林濫用職權造成環境嚴重污染一案,由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韓建林犯濫用職權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韓的下屬、基建科科長張斌則因犯濫用職權罪、受賄罪,兩罪決定執行有期徒刑三年九個月、罰金人民幣十萬元。此外,王菊明、陸小弟犯污染環境罪,也已分別獲刑。
2016年7月初,島上有村民發現,在太湖戒毒所廢棄的宕口堤上發現大量已被傾倒的垃圾,隨即報警。經過清點和轉移,太湖邊共被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超兩萬噸。
事發前,分管基建的戒毒所副所長韓建林和基建科科長張斌,在未審查內容的情況下,在一張空白的接收土方證明上蓋上了戒毒所公章。
隨后,建筑工程老板王菊明和陸小弟在這張已提前蓋好章的證明上,自行寫下接收土方量,并擅自添加了建筑垃圾這一選項。拿著這張虛假“令箭”,他們開始了瘋狂運作。于是,接收垃圾的生意開始了。王、陸二人每噸收取10元接收費用。
經過檢測,從垃圾堆中采集的11個樣品均檢出有毒物質揮發酚,含量均超過標準限值。
在清運處置時,所傾倒垃圾經稱重合計超23000噸,主要成分為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今年下半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將組織開展第二批“回頭看”
上述事件只是眾多污染亂象中的冰山一角,生態文明建設依舊任重道遠。面對種種污染亂象和虛假整改等問題,新華社指出了污染主體常耍的花招:
花招一:靠表面功夫,玩“臨時達標”
花招二:心存僥幸,整改工作按兵不動
花招三:不查問題,反賴舉報不實
花招四:百般抵賴,拒不承認
花招五:一查就停,一走就非法生產
新華社的評論可謂一針見血,而對于這些表象深層原因,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說“分析背后的原因,還是環境保護責任落實沒到位。”劉長根說,有的地方領導干部不作為、慢作為,在處理發展和保護的關系上,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有的地方領導干部不擔當、不碰硬,口號喊得震天響,卻沒人真正去抓落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表示,環保問題要想得到徹底解決,必須完善體制機制,比如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資源環境市場機制、生態環境保護激勵約束機制等。
有些環境問題即使暫時解決,還會出現反彈情況,或者按下葫蘆又浮起瓢,要想根本解決問題,就必須建立完善長效機制。開展中央環保督察以及“回頭看”,就是要加速解決這些問題。
“回頭看”有一個重大創新,就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針對污染防治七大標志性戰役和其他重點領域,結合被督察省份具體情況,對每個省份同步統籌安排1個環境保護專項督察,統一實施督察、統一報告反饋、分開移交移送。這進一步強化了震懾效果,壓實了環保責任,倒逼整改落實,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強大助力。
“第一輪督察可以看作是一次壓力測試,表明環保力度加大對經濟的影響可以接受,實現了環保與經濟雙贏。”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表示,第二輪督察將針對工作滯后、整改不力,環境質量明顯下降以及藍天保衛戰、“水十條”、“土十條”進展不力的地區,更多觸及深層次問題,倒逼經濟高質量發展。
李佐軍建議,進一步完善督察方式,在常態化的同時,也要規范化、程序化,更多依靠法治手段,給各方面穩定的預期,避免過多地依賴行政手段,保證公平公開公正,形成更強大的環保合力。
“今年下半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將組織開展第二批‘回頭看’,完成對第一輪督察的‘回頭看’工作。”劉長根介紹,從2019年開始,中央環保督察組將用3年時間,完成對全國各省區市的第二輪督察。
(本文根據澎人民日報、新華社、湃新聞、上游新聞相關報道整理)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