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4-23 11:46
來源:鐵漢生態
4月22日,《深圳商報》A6版報道了鐵漢生態為助力國家森林城市建設,解決生態建設中的技術難題,傳遞環境提升理念,發揮設計建設運營核心優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深圳綠化大使受聘儀式
《深圳商報》此次專題報道是對鐵漢生態以身作則樹立標桿,用實際行動引領行業發展,給深圳添上一抹新綠,為“美麗深圳”的建設貢獻力量,助力深圳創森的高度肯定。
▲《深圳商報》刊登文章截圖
▼以下是報道全文
(肩題)致力生態環境建設,獲聘“深圳綠化大使”
(主題)鐵漢生態助力深圳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文╱圖 深圳商報記者 江南鸞
4月22日,由廣東省林業廳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綠滿鵬城,花開深圳”廣東省森林城市建設主題宣傳活動在深圳人才公園舉行。作為本土生態環保企業的代表,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鐵漢生態”)董事長劉水與王石、陳十一、章必功、汪建、馮侖等一批在深圳綠化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代表被聘為“深圳綠化大使”,深圳市鐵漢生態公益基金會作為綠色生態公益組織聯盟20家成員單位之一共同發布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倡議。
劉水表示,鐵漢生態一直關注和支持著“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希望與深圳市委市政府一道,積極發揮企業的力量,共同構建深圳生態景觀優美、生態效益良好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進一步提高深圳的城市生態宜居水平。
▲深圳市鐵漢生態公益基金會與綠色生態公益組織聯盟成員單位共同發布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倡議
聚焦科技創新
解決生態建設技術難題
森林質量是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基礎。
建設國家森林城市,首先要解決生態建設中的技術難題。作為中國生態修復與環境建設領軍企業,鐵漢生態始終秉持“科技先導、研發先行、創新為本、服務人類”的理念,高度重視在生態環保領域方面的研究開發,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研發與生態項目緊密結合,滿足快速發展的技術和市場拓展需求,并重點在水生態修復、土壤修復、抗逆植物選育、立體綠化、海綿城市、資源循環利用等方向開展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2017年,鐵漢生態斬獲兩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其中“中國南海島嶼植物多樣性研究及產業化”項目榮獲一等獎,“邊坡與廢棄地生態修復綜合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榮獲二等獎。
▲鐵漢生態董事長劉水陪同領導視察
“中國南海島嶼植物多樣性研究及產業化”項目通過對我國南沙、西沙、海南島、廣東沿海島嶼、香港和澳門等地200多個島嶼植物進行了系統調查研究,攻克了島礁植物的高效栽培、繁育、養護、邊坡修復和垂直綠化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在國內帶動輻射推廣15萬畝,且應用于多個生態修復項目,實現了良好的產業化應用,產生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邊坡與廢棄地生態修復綜合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由鐵漢生態研發團隊自主研發及應用,歷時11年,先后科研投入超過2000萬,從生態修復工藝、抗逆植物選育、植物廢棄物生物制肥并用于土壤改良等3個方向進行技術創新。目前,其專利成果已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應用。項目負責人之一、年過八旬的鐵漢生態研發顧問徐義炎教授表示,該項目從2004年開始啟動,在當時整個邊坡修復行業盲目選用速生、見效快、不顧長遠效果的植物的背景下,鐵漢生態始終堅持使用投資多、見效慢的抗逆植物苗,化解了邊坡修復“一年綠,二年黃,三年死”的困境,實現了社會、生態效益大于經濟效益的責任堅持。
▲鐵漢生態生態環保項目——廣州南沙采石場修復
目前,鐵漢生態擁有高級專家顧問12人,其中中科院、工程院院士7名;自主研發中心擁有專業研發人員400余人;與北京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科院、中國農科院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高水平的產學研平臺,進一步提高公司研發平臺優勢。公司已獲批建立廣東省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鐵漢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實驗室、廣東省鐵漢生態研究院、廣東省鐵漢生態院士工作站、深圳市生態修復生物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立體綠化輕型基質研究工程實驗室。近3年研發投入自有資金近4億元,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百余件,獲得政府科技獎13項。承擔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20多項,自主立項課題30多項。
依托高水平的研發平臺和健全的研發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流程,鐵漢生態各項研發活動科學開展,研發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在生態植物馴化、培育、基因改良方面,生物肥料技術方面,施工技術方面等取得了一系列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形成了生態修復技術體系、環境治理技術體系、生態景觀技術體系、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體系及抗逆植物培育技術體系的生態技術體系,為深圳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
履行社會責任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