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4-11 09:42
來源:宇墨智庫
作者:史方標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在概念提出的第4年,實際實施已3年之后的2018年居然依舊是新年春晚的最重要政策宣傳主題(甚至沒有之一),不得不說頗有些讓人感到意外。但若考慮到中國長期持續存在的工業產能、外匯資產過剩等經濟現狀,中國相當一部分邊境國家在西方大國逆全球化思想逐漸占主流逐漸把外交重心轉向中國等國際政治背景,執政層長期高舉“一帶一路”戰略旗幟,并將之當做政策引導的重要方向也確實在情理之中。
事實上,隨著“一帶一路”大戰略引領數千億對外投資資金和成百上千各類投資項目的落地,其也切實地為環保產業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和新的故事內容。一些具有國際視野和相關能力的環保企業,也在近年開始真正的承接和運營市政水、固廢、甚至修復類環保項目,積累國際項目經驗。
一些行業人士甚至把近一兩年中國環保產業的國際市場動向和趨勢總結為:“買在歐洲,賣在一帶一路”——在以歐洲國家為主的環保產業成熟市場購買相關技術和企業標的,同時,在以“一帶一路”國家為代表的環境基礎設施和環保服務新興需求國家進行業務拓展,獲得實際項目業績和營收。可以說非常到位了。
當然,不可忽視的一點是,過去幾年國內環保企業的“一帶一路”相關業務增長,更多還是量的層面,少有質的層面的突破。首先,“一帶一路”項目還是以基建,資源類項目為主,環保內容占比一般,遠不及在國門內環保內容在PPP大潮中的重要性。其次,環保企業在“一帶一路”環保業務的拓展中,依然需要高度依賴戰略的舉旗人和主角——奉命出海的大國企央企。作為配角的環保企業在項目的選擇,以及客戶接觸談判的過程中,控制力和話語權都比較低。
而到了2017年中旬,隨著環保部制定的兩項重要政策《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及《“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的出臺,“一帶一路”的環保機遇也開始由虛入實,逐漸由量變走向質變,甚至可能成為中國環保產業未來幾年最為重要的發展主題。
“質變”發生的產業內部驅動力
做出未來幾年會是“一帶一路”環保產業機遇風口這一預測,憑借的并非簡單的政治口號,或者數條與企業相關的新聞。更多的,是基于產業本身之水到渠成的內部驅動力。
其一,是投資重點轉變的驅動力。PPP政策收緊,“起飛轉平飛”之后,國資性質的社會資本方投入到PPP項目中的資金規模勢必減少,金融機構針對相關項目的貸款和其他融資類型的資金也將收緊,而政府方將PPP模式濫用與差項目和假PPP項目的情況審核和問責也更加嚴格。因此,環保企業,特別是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國企央企將部分投資重點轉至“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環保市場,無疑是更加順應政策潮流和政績導向,這一趨勢將非常可以預期。
其二,是前期試錯經驗積累產生的驅動力。在過去五年,中國環保企業的海外市場嘗試主要有兩個特點:并購和歐美。即,主要通過并購完成,目標市場主要是歐美國家。但事實上,除了通過吸收海外技術,獲得國際品牌,依然以提升國內市場競爭力為目的的并購外。真正打入發達國家市場的資產類并購的數量和經濟收益都并不突出,此方向的政策導向也比較曖昧,在政策和金融方面的管控時不時收緊的情況下,無論國企還是民企,都難以一鼓作氣無所掣肘地在這一領域踐行大資金體量的,持續且成體系的投資。正因這樣的試錯經驗,具有上述兩個特點的海外投資在16、17年整體是有所收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環保企業自然也有改變投資方向的需求——由“并購+歐美”改為“項目+一帶一路”,其政策更加明確,項目投資體量較小,適合更多的環保企業,金融風險也較低,此外也有更加多的合作伙伴,無疑是更加有風險-收益性價比的更優選擇。
其三,是環保產業內部企業間競爭的明顯加劇所產生的對外“擠壓效應”。2017年,無論國企還是央企,無論上市公司還是新三板企業,無論是大型的環境產業集團還是小的技術型企業,幾乎全部都更加切實地感覺到了競爭的壓力,而且這一壓力直接體現在了業績和營收上。水、氣、土十條、環境稅法等重磅政策已陸續出臺,頂層環保政策體系已經基本定型,因新政策催生的“市場福利”將越來越少,環保企業不得不直面競爭,更多地通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對手處“搶項目”。行業內部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將視野轉向國際市場是有此能力的企業比較合理的選擇。環保企業過去以“玩票”的心態和”講故事”的目的做海外項目的情況將出現改變,轉為真正地將海外事業部當做重點投入重點發展的新業務板塊,真正地將海外項目當做利潤的增長點。
以上種種論述希望導出的是這樣一個結論:過去幾年中國環保產業對一帶一路環保業務已有所試水,但行業整體遠未形成大的趨勢甚至行業發展主題。而在未來幾年,隨著內外驅動力的成熟,這一投資方向很可能成為新的行業風口。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