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02 15:28
來源:貴州省人民政府網
近日,記者從貴州省政府辦公廳獲悉,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貴州省生態扶貧實施方案(2017—2020年)》,《方案》中提高的目標是到2020年,通過生態扶貧助推全省30萬以上貧困戶、100萬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增收。
《方案》中明確,全力爭取國家將我省25度以上坡耕地、嚴重石漠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陡坡梯田和嚴重污染耕地納入新一輪退耕還林范圍,2017-2020年全省爭取實施退耕還林1000萬畝左右;認真落實我省4928萬畝國家公益林每畝15元的補償標準。
另外,《方案》提到,到2020年全省生態護林員森林資源管護隊伍總規模達9.67萬人,人均管護森林面積穩定在1500畝以內;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5.2萬戶、20萬人人均增收2300元左右。2017年至2020年全省貧困縣每年擴大光伏發電規模20萬千瓦以上,累計完成總投資52億元以上,帶動項目覆蓋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具體詳情如下:
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貴州省生態扶貧實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
黔府辦發〔2018〕1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貴安新區管委會,各縣(市、區、特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貴州省生態扶貧實施方案(2017—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1月9日
(此件公開發布)
貴州省生態扶貧實施方案(2017—2020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我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行動方案,切實發揮生態扶貧的重要作用,助力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主要目標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大力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與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緊密結合,通過實施生態扶貧十大工程,進一步加大生態建設保護和修復力度,促進貧困人口在生態建設保護修復中增收脫貧、穩定致富,在擺脫貧困中不斷增強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實現百姓富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到2020年,通過生態扶貧助推全省30萬以上貧困戶、100萬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增收。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退耕還林建設扶貧工程。全力爭取國家將我省25度以上坡耕地、嚴重石漠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陡坡梯田和嚴重污染耕地納入新一輪退耕還林范圍,2017-2020年全省爭取實施退耕還林1000萬畝左右。退耕還林任務繼續向三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14個深度貧困縣傾斜,對符合退耕政策的貧困村、貧困農戶實現工程全覆蓋,確保69萬戶貧困戶每畝退耕地有1200元的政策性收入。以退耕還林工程為平臺,支持貧困縣加大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力度,集中資源調整種植結構,下大力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刺梨、核桃、板栗、櫻桃、獼猴桃等特色產業,建成一批高標準、高質量的經果林基地,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1萬戶、164萬人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創新石漠化治理投資體制,積極開展石漠化治理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2018-2020年每年爭取利用1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與社會資本開展合作,在石漠化區域積極發展特色生態種養殖業,并以合同約定中央投資固定收益補貼貧困農戶和村集體,促進石漠化治理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林業廳。列第一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二)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扶貧工程。認真落實我省4928萬畝國家公益林每畝15元的補償標準。鞏固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主動向財政部、國家林業局等部委匯報、溝通,盡快制定出臺提高地方公益林補償標準方案,健全補償資金投入機制,逐步提高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3750萬畝地方公益林補償標準,實現與國家公益林補償標準并軌,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66萬戶、258萬人人均增收70元左右。(責任單位:省林業廳、省財政廳)
(三)實施生態護林員精準扶貧工程。按照中央、省、縣三級分擔的原則,整合中央補助資金、森林管護資金及切塊到縣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并新增省級財政資金,加大對生態護林員的資金投入,按照“應聘盡聘”原則,貧困縣根據實際需要優先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生態護林員,在現有生態護林員447萬人基礎上再新增生態護林員52萬人;建立統一規范的森林管護隊伍體系和管理制度,切實解決護林隊伍類型、方式、補助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并進一步擴大生態護林員醫療保險覆蓋范圍,防止生態護林員脫貧后因病返貧。到2020年全省生態護林員森林資源管護隊伍總規模達967萬人,人均管護森林面積穩定在1500畝以內;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52萬戶、20萬人人均增收2300元左右。(責任單位:省林業廳、省財政廳、省扶貧辦)
(四)實施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工程。根據《國家級公益林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對現有重點生態區位內Ⅰ級保護林地以及禁止采伐的非國有林并已劃定為國家一級公益林的人工商品林,通過租賃、贖買和改造提升等多種方式,促進重點生態區位集中連片生態公益林質量提高、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增強和林農收入穩步增長,實現社會得綠、林農得利。2018年至2020年通過全額贖買試點、部分贖買試點、改造提升試點等多種方式,完成贖買改革試點面積18萬畝,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000戶、17萬人人均增收2萬元左右。(責任單位:省林業廳、省財政廳)
(五)實施自然保護區生態移民工程。將省級及以上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內自愿搬遷貧困人口優先納入我省新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計劃,從根本上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并按照標準對移民對象進行生態補償,促進脫貧。2017年至2019年力爭完成省級及以上自然保護區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6877戶、57379人,其中核心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458戶、8396人,緩沖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85戶、9915人,實驗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534戶、39068人。(責任單位:省林業廳、省水庫和生態移民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