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2-26 14:36
來源:湖南省人民政府
湖南省生態環境損害修復監督管理辦法(試行)
第一條 為保護湖南省生態環境,規范生態修復項目實施、績效評估,確保生態環境及時有效修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中辦發[2015]57號)、《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中辦發[2017]68號)、《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湖南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湘政辦發[2016]90號)等相關法律、法規及文件,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我省開展生態環境損害修復過程中生態修復項目實施、生態修復績效評估的監督管理。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生態環境損害修復項目是指依據磋商、訴訟要求,應當開展生態環境損害修復的項目,具體包括:
(一)賠償義務人自行修復或委托社會第三方修復項目;
(二)替代修復項目。
第四條 賠償義務人負責組織自行修復和委托第三方修復的項目;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組織替代修復的項目。
實施修復項目的賠償義務人、受委托的第三方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稱為修復項目責任單位,下同)應當根據磋商、訴訟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及時組織開展生態環境損害修復。
受理生態環境損害事件的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修復項目方案的可行性審核和實施的監督管理。
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調整方案的,修復項目責任單位須得到監督管理部門批復同意,并及時報備變更內容。
因不可抗力導致修復工程無法繼續的,責任單位應及時向監督管理部門報告,經同意后,方可中止修復工程,并啟動替代修復工程。
第五條 修復項目責任單位在項目施工前應向監督管理部門提交以下備案材料:
(一)生態環境修復可行性和施工方案(應包括修復資金安排、修復進度安排和修復目標)及專家論證意見、勘查設計方案、監理方案等;
(二)施工單位資質、第三方修復合同復印件等相關材料;
(三)項目實施過程信息公開方式;
(四)施工過程中環境風險應急處置方案。
第六條 修復項目責任單位應保障修復工程資金使用,確保工程及時完成。
第七條 修復項目責任單位應對修復方案編制、項目實施成效等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項向社會公開,保障公眾的信息知情權和對生態環境損害修復工作的監督權。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生態環境損害修復項目的監督。
第八條 生態修復績效評估是指項目完工后,對工程質量、建設內容、修復效果、修復目標達成情況、資金使用等事項進行的評估。
修復項目責任單位應在修復工程完工后60個工作日內向監督管理部門申請生態修復績效驗收,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項目修復績效評估報告及專家評審意見。績效評估報告由具有資質的鑒定評估單位進行編寫;
(二)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報告。自行修復或委托第三方修復項目提供資金使用情況報告,替代修復項目提交財務審計報告;
(三)要求開展環境監理的項目須提供環境監理報告;
(四)其它需要提供的相關資料。
第九條 監督管理部門應及時將生態環境損害修復項目的有關執行情況提供給檢察機關、人民法院。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受理生態環境損害事件的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工作人員在生態損害修復實施中存在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依規追究責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
第十一條 修復項目責任單位、施工單位因施工故意延期、施工質量問題、施工導致次生環境問題等造成較大影響的,依法依規追究相關責任。
第十二條 從事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修復方案編制、修復項目施工、監理等第三方服務機構及工作人員存在違法違紀行為的,依法依規追究相關責任。
第十三條 對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確定的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責任的單位和個人,可以由監督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十四條 法律、法規、規章等對生態環境損害修復和治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五條 未盡事宜按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辦理。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可根據本辦法,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辦法。
第十六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試行。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