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31 09:14
來源:環保部發布
一年,12場發布會,133次問答。自2017年1月起,環境保護部每月一次新聞發布會成為制度。
一年的時間里,環境保護部12位司局長輪番登場,京津冀三地環保廳局長同臺答記者問。
一方小小的發布臺,見證了環保部例行新聞發布制度每一小步的前進,也展示了生態環保事業這一年大踏步的跨越。
今日,小編從133次問答中精心選取18個精彩問答,快來看看有沒有你最關心的環境問題!
1月
1月20日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首場例行新聞發布會,圍繞熱點話題“環境質量監測和大氣污染治理”為公眾答疑解惑。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副司長吳季友、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傅德黔參加發布會,介紹了環境監測及大氣污染治理的有關工作,并回答了現場記者的提問。
劉炳江:環保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
吳季友: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副司長
中國青年報:未來除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重點區域外,會不會把西安、成都這樣空氣質量比較差的城市也納入規劃?
劉炳江:現在全國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是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珠三角,但并不是其他地方不管,其他地方也在著力推動。關中地區確實存在嚴重污染,去年冬天就暴露出來這個問題,包括晉南地區,問題也比較突出。為推動這些地方加快治污進度,我們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推動空氣質量未達標城市制定空氣質量達標規劃,落實地方人民政府的責任。
關于每個區域大氣污染成因,目前看,無論哪一個區域出現問題,都不外乎幾個原因,如產業結構以重化工為主、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交通運輸方式以柴油為主、管理不到位、執法不到位等,這些問題是共性問題。但是要分析具體城市的污染成因,每個城市有各自突出的矛盾。地方要根據突出矛盾采取針對性措施,國家很多專家團隊也在指導地方做這項工作。
新華社:有人質疑北京把很多監測站點放在公園里,這樣能不能反映真實情況,請問監測站點位置的選擇是怎么確定的?
吳季友:我們從上世紀的70、80年代開始了空氣質量監測工作,經過30多年的實踐,對空氣質量監測點的設計有了一套完善的制度和程序。從技術上,我們根據多年的實踐并借鑒發達國家的標準規范,2013年我部發布了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布設技術規范,對監測點位的設置、監測點位的數量都有了明確的規定。從管理上,我國的環境空氣質量的點位的設置有嚴格的審批程序,點位的設置、變更和調整必須按照規范進行,并進行嚴格的審查審批。
北京目前共設有35個空氣質量監測點,其中12個是國控的站點,分布在不同的城區,其點位的設置符合國家空氣質量監測點位布設的技術規范的要求。
2月
2月20日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2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自然生態保護狀況,以及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點生態保護工作進展。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程立峰、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參加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程立峰: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
新華社:剛才說到自然保護區的調整有嚴格規定,但是我們調研發現以祁連山保護區為例,之前有一些調整,大概四次的邊界調整,對于這種問題,您怎么看待?
程立峰:祁連山存在的問題,前一段時間媒體進行了報道。這些問題已作為中央環保督察的重點。對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內的開發建設活動,都要進行堅決取締。
為了加強自然保護區監管,特別是及時發現和堅決制止涉及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的違法違規開發建設行為,我們將進一步加大監督檢查力度,通過遙感監測定期巡查。去年上半年,我們組織對全國44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3年~2015年的人類活動變化情況遙感監測,向社會公開通報了相關情況,目前相關整改工作正在進行中。近期,我們還將發布2015年~2016年的446個國家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情況遙感監測結果,我們要把發現的問題通報國務院有關部門,同時責成地方人民政府進行整改。
3月
3月20日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3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水污染防治工作總體情況,以及長江經濟帶大保護、黑臭水體整治、農業農村污染防治等重點工作進展。環境保護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參加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本場新聞發布會首次在環境保護部官方微博平臺“環保部發布”進行“圖文直播”,在最快的時間里掀起傳播熱潮。
張波:環境保護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
人民日報:我們在浙江了解到一些情況,行政任命河長制出現責任落實不到位、積極性不夠,浙江的一些縣市實行河長聘任制,不僅村長鎮長當河長,普通的市民也可以當河長,您對這種情況怎么看?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