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08 15:24
來源:首創環境
2017年12月28日上午,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日報《民生周刊》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首創“南陽南水北調匯水區鄉鎮垃圾污水處理一體化”項目,憑借群眾滿意度高、社會影響大、具有示范推廣價值的優勢,最終從多家候選單位中勝出,被評為全國“2017民生示范工程”之一。十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蔣正華,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人民日報社副社長張建星等領導,地方黨委政府負責同志,專家學者,公益組織,慈善家,中央主流媒體記者約900人參加此次論壇。
“一江清水送北京,南陽人民有深情”。南水北調是優化我國水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基礎工程。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源源不斷的“南水”福澤京津冀豫,使得沿線受水區包括北京、天津、保定、石家莊、新鄉、鄭州等18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改善,通過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6000多萬人收益,取得了實實在在的社會、經濟、生態等綜合效益。
南陽市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保護區及渠首所在地,區位優勢明顯,承擔著“一渠清水永續北送”的重要使命。為了感謝和回饋南水北調水源區南陽市做出的巨大貢獻,根據國務院批復的《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對口協作工作方案》精神,北京市與南陽市建立了以保水質、強民生、促轉型為主線的對口協作關系。作為北京市屬國有企業,首創集團積極響應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號召,踐行國企責任,發揮產業優勢,創新發展模式,積極參與環境治理,全面推動水源地生態建設。2015年 11 月,南陽市人民政府與北京首創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和投資合作協議,在水環境治理、城鄉垃圾固廢處理、城市綜合建設、環保設備制造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為落實協議要求,南陽市住建委代表市政府分別與首創環境控股有限公司和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南陽市南水北調匯水區垃圾處理項目和污水處理項目《特許經營協議》,解決南水北調匯水區29個鄉鎮垃圾填埋場(含中轉站)、26個鄉鎮污水處理廠資金不足、設備不完善等制約正常運營的1000多項問題。
2015年 12 月,南陽首創環境公司成立,負責淅川、西峽、內鄉三縣南水北調匯水區鄉鎮的垃圾收集、轉運、處理,接收 24 座垃圾填埋場和 5 個中轉站,逐步搭建了鄉鎮區域的垃圾收運系統,收集和處理生活垃圾23000噸。在接管運營過程中,為解決當地鄉鎮垃圾處理點多面廣難題,首創環境將分散在26個鄉鎮的項目點納入五大區域,創造性地實施區域化管理,統一設置化驗、維修等技術部門,配備專業人員,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既節省了人力,又大幅降低運營成本。同時,首創環境還結合實際情況,編制了《南水北調匯水區域鄉鎮垃圾衛生填埋場運營手冊》,從收集、轉運、稱重計量到作業填埋的每一道工序,做到了鄉鎮垃圾箱日收集無遺留、日覆蓋無裸露,填埋場周邊無垃圾散落、無蚊蠅滋生、無異味擴散,實現了項目科學管理、規范運營。首創環境始終嚴格遵守與當地政府簽署的各項協議,秉承“政府放心、群眾滿意、企業盈利、伙伴共贏”的宗旨,遵循“高質量、高技術、高效益,創建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一體化標桿項目”的總體目標,發揮資金、管理、技術、人才等優勢,快速穩妥推進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各項工作。
此外,首創環境嚴把滲濾液處理關,最大限度降低污染風險。填埋場全部采取分區填埋、滲透膜等處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并引進先進的反滲透過濾系統,將滲濾液值降為50,比國家標準提升了1倍,達到飲用水標準。2016年1月,首創股份南陽水務公司成立,負責淅川、西峽、內鄉三縣鄉鎮的污水處理,接收26座污水處理廠。首創集團為南水北調國家工程,為實現“一渠清水永續北送”沁進了無數的心血和汗水,展現出了首都國有企業的風采和擔當。
目前,南水北調匯水區26個鄉鎮污水處理廠、29個鄉鎮垃圾填埋場(含中轉站)均已全部穩定、正常運行,服務面積達633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100萬,取得了南陽市人民政府的肯定,并順利通過中央環保督察組的巡檢督查和環保部華北督查中心的環保驗收。截至2017年12月,該工程共收集、轉運、處理鄉鎮垃圾21萬余噸,收集、處理生活污水450萬立方米,切實承擔起南水北調匯水區“保水質、護運行”的政治任務,推動提升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水平,為南水北調匯水區村鎮人居環境改善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飲水思源不忘本,助力脫貧我先行”。首創集團在用自己實際行動保護南水北調水源地水質的同時,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召,堅持環保產業扶貧優先的“精準扶貧”模式,助推南陽市淅川、西峽、內鄉等縣經濟發展、脫貧攻堅、解決就業,并積極投身南陽的公益事業,助推水源地區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推動水源地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發揮首都國有企業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