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08 13:22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E20學習十九大小組
改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的重要因素。中國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改革產生,不改革就沒有發展動力。因政策改革而突破現有規則,一定是基于人民群眾的利益。
十九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中國的文化自信一半傳承于中國傳統文化,另一半來自共產黨的革命文化。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變革不止,改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是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的重要因素,共產黨人從來不懼怕變革。
中國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改革產生的,許多實際問題都是靠改革來解決的,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最多的詞語也是改革,不改革就沒有發展動力。中國的發展經歷了“三棟房子”的建設,經歷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生態文明建設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以改革引領發展,來完成相應的歷史使命。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中國共產黨首次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我們很難用法律來約定什么是創新、什么是綠色,這些問題本質上都依靠政策來推動。因為,法律體系的構建是為了規范和約束行為,而很多推動力的行為需要依靠政策來驅動。比如法律規定闖紅燈要受到懲罰,對駕駛行為進行約束,而綠色出行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屬于政策鼓勵下的行為。所以政策從來都是推動改革的核心動力,也是社會變革行為的驅動力,政策推動是中國發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國能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但改革就面臨著利益再分配問題,就會有人因為失去既得利益而出來反對改革。同時,改革又意味著突破現有規則,以到達創新的結果。
那么要如何把握政策改革的尺度呢?
判斷改革方向的核心標準是政治正確,也就是說,因政策改革而突破現有規則,一定是基于人民群眾的利益,其結果一定是增加人民群眾的總體福祉。反之,如果只是保護個體的利益或局部利益,可能就是不正確的變革。
用政策推動改革是經濟轉型的新常態,中國的改革涉及到幾乎所有的產業領域,環境產業是政策敏感性行業,感受到的變革更為強烈。與環境產業關聯的財政政策、產權政策、價格政策、投資政策、監管政策、金融政策等都在發生大的變化,近兩年出臺的環保相關政策比之前的十年都要多。
目前國內對環境政策有一部分批評之聲,比如影響了經濟、讓局部利益受損等等。很多環境政策的出臺,力度之大的確讓其它產業措手不及。比如以政策形式陸續出臺的三個“十條”,對水、氣、土等環境質量改善都提出了很明確的目標,很多任務都需要在短時間內見到成效,為了完成任務,其它部分行業必須做出讓步和犧牲,局部的利益出讓也是為了實現人民群眾整體的環境利益。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世界上也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這就需要在改革中不斷調整政策、機制,從人民的生態利益出發,以構建美麗家園為目標,在變革中實現生態文明價值。也正是因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不確定性,才更需要不忘初心。
【附】E20環境平臺學習十九大小組
傅 濤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陳 強 E20環境平臺顧問
谷 林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主編
李曉佳 E20傳播中心網站運營部經理
季 托 E20品牌營銷部 副經理
李 偉 E20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分析師
相關閱讀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