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1-23 09:15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丁伯康
《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 》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的PPP規范文件,預示著我國PPP的發展在經歷了四年的面上推廣以后,即將迎來規范的大潮,從而一改目前全國各地盲目和無序推進PPP模式的狀態,助推中國PPP步入理性發展的階段。
近日,財政部頒發了《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 》。文件對不適宜采用PPP模式實施、前期準備工作不到位、未建立按效付費機制、未按規定開展“兩個論證”、不符合規范運作要求、構成違法違規舉債擔保、未按規定進行信息公開等的項目,將采取嚴格手段進行核查和清理,以防止PPP項目的異化和泛化。
這份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的PPP規范文件,預示著我國PPP的發展在經歷了四年的面上推廣以后,即將迎來規范的大潮,從而一改目前全國各地盲目和無序推進PPP模式的狀態,助推中國PPP步入理性發展的階段。它的發布,恰巧趕在了我國運動式推進PPP就要進入第五個年頭的時候,因此也許有它特別的意義。這無疑是對當前已經火熱的國內PPP市場澆上一盆涼水,同時也給未來PPP的理性發展起到了規范和引導作用。
結合對文件的學習,本人認為,文件對我國PPP工作的影響是積極的,它無疑對地方政府規范開展好PPP工作,是一個長期利好。因為PPP模式的運用,確實需要從項目本身的適用性抓起。只有項目滿足了符合物有所值的理念和符合做真實的PPP的要求,那么做PPP項目才有意義。但是,對于當前已經有些偏離了正常軌道的我國PPP市場而言,僅僅靠一兩個文件來規范和監管,顯然是不夠的。包括這個文件,可能實際產生的效果也說不定差強人意。這主要是對已經入庫并已進入實際操作階段的PPP項目來講,下步何去何從,在沒有找到完善的解決方案之前,無論從政府方還是社會資本方,也無論從經濟層面還是法治層面,包括這對政府公信力,可能都會帶來不可低估的影響和損失。因此文件的后續效果還需要等待和評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實現我國PPP從規范管理到理性發展,已經成為必然。這個文件的發布還只是剛剛露出的冰山一角。
眾所周知,要實現我國PPP的持續健康發展,從項目層面進行嚴格和規范管理固然需要,但是與徹底解決對PPP參與各方的動機約束和行為管理問題,解決PPP的頂層設計缺陷與規范發展問題,才是最迫切和最重要的。那才是根本,才是冰山的全部。
過去的四年,我國各級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為了有效利用PPP模式促進城鄉建設和發展,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各級政府部門圍繞推廣和運用PPP模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從立法研究、政策制定、知識普及、操作指導以及項目落地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我國經過不到四年的時間,在PPP項目、入庫數量、投資規模、覆蓋范圍等方面,都創造出了驚人的業績。根據財政部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顯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全國各地區入庫PPP項目已經達到14220個,投資額總計約17.8萬億。可以說PPP模式在中國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大部分已經超出了地方政府財政支付能力能夠承受的合理范圍,當然它也超出了人們的正常預期。這不僅包含它的規模和數量,也包括推進的速度、質量和問題。但是,也正如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年初在全國財政系統PPP工作推進會暨示范項目督導會上指出的那樣,PPP改革仍然面臨著觀念轉變不到位、改革發展不平衡、民營資本參與率不高、部分項目實施不規范、法律保障和政策銜接不健全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和挑戰,所以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更加不能避而不見這幾年由于推進PPP過急、過火,已經帶來的問題。
誰都不可否認,PPP模式在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的運用,對促進傳統政府投融資理念轉變和投融資模式創新,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這一輪PPP的快速發展中所出現的不同程度的亂象和缺憾,如變相包裝,偽PPP項目充斥市場;設置壁壘,隱形阻擊民營資本進入;浪費資源,重復建設項目庫、機構庫和專家庫;漠視政策,違規提供擔保承諾回購;各取所需,以賭的心態盲目融資跑馬圈地;政企合謀,躲避正常公開招標和采購程序;無序競爭,惡意低價中標搞亂作業市場;誤導輿論,過度神化泛化PPP模式;魚龍混雜,量大質劣咨詢埋下許多隱患;資源錯配,政府資金使用效率降低;地方保護,獸醫游醫劣幣驅逐良幣;變相撈錢,授資格排名次抄襲賺錢等。這些現象如果不盡快制止和遏制,就一定會把中國的PPP推向歧路末端。
但是近幾年,地方政府的領導儼然已把利用PPP模式作為早出政績、擺脫融資困境、解決資金來源的“救命稻草”。隨著PPP項目的陸續落地,政府債務規模增加、融資成本上升,地方政府的償債風險也逐漸暴露出來。這些行為,不僅與黨的十九大精神——要求下一步盡快提振實體經濟,嚴控金融風險是不符合的,同時對正常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轉型發展,也帶來了不少的干擾。因此這些問題和影響都是需要我們重新評估的。
要促進我國PPP市場逐步在面上推廣中規范實施,并盡快回歸到理性發展的階段,就需要我們從多角度、多方面,研究和解決好當前PPP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而實現我國PPP的健康有序發展,需要通過制定和實施一整套與PPP模式相關的政策,采取相應的措施,需要上下結合、部門配合,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和管理新舉措,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推出PPP理性發展的政策組合拳,首先要重視PPP政策的“三性”特征建設,提高PPP政策制定和政策實施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其次要重視和加快PPP的立法工作,切忌和稀泥,從根本上協調好各方關系和解決好多邊矛盾。第三要從金融政策、融資渠道、風險防控和完善監管等方面,加強金融對PPP的支持。第四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建立與PPP相關各方的信用監督與約束機制。第五,要出臺規范PPP市場環境的政策,加大行業監督和對違法違規者的懲處力度。此外,加強對PPP正確宣傳和輿論引導,促進PPP長期健康發展。
本文作者:
丁伯康博士 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專家庫雙庫專家、中國城投網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現代集團總裁兼現代研究院院長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