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1-20 11:46
來源:首創環境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危險廢棄物產生量和貯存量均呈現出迅速增加的態勢。近年來,民眾環境保護意識日益增強,社會輿論對環保問題關注度明顯增加,政府和企業在環境問題上的投入不斷加大,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危廢處理行業的發展 。
據相關研究數據顯示,2008年以前,我國危險固體廢物產生量穩定在1000萬噸左右, 2008年以后增速加快。到2015年,我國工業危廢產生量達到4220萬噸,同比增長16.13%。據預測,到2020年危廢產量將達到6000萬噸,形成1800億的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在15%左右。但受限于資質門檻等原因,實際經營規模只有1536萬噸,產能還存在較大缺口。另一方面,目前,危廢處置企業業務毛利率超過50%,具備較強的盈利能力。
當前,不少上市公司進軍危廢處理領域,行業發展已進入跑馬圈地時期。巨大的市場缺口和良好的盈利能力成為資本青睞危廢行業的根本原因。據統計,2017年以來,危廢行業已有16起并購交易,涉及交易金額共計28.83億元人民幣。此前,雪浪環境、中滔環保、高能環境、瀚藍環境、東方園林、云南水務等老牌企業均是通過并購手段進入危廢行業。此外,新進企業也不甘放棄危廢行業這塊誘人的蛋糕:碧水源以7500萬元代價,收購河北冀環公司和定州京城環保100%股權;盛運環保花費6.38億元收購安徽安貝兒環保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金甲殼蟲收購內蒙古烏海綠康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公司65%股權。上述企業都在利用資本優勢加速產業擴張,搶占市場份額,而一系列并購交易的完成也提升了行業集中度,擴大了行業交易規模。
撇開競爭由于資本狂涌變得更加激烈這一點不談,危廢處置行業技術上在從粗放過渡到精細化,利用上在向資源化靠攏,規模上更是越來越集中。而對于首創環境而言,危廢處置行業格局的重構既是挑戰,更是機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首創環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創環境”)借助首創集團收購新加坡ECO公司的契機,學習并引進了新加坡先進的危廢處理技術和管理經驗,力圖在這風云突變的行業重構之際抓住機遇,從容布局。
首創環境的危廢事業起步于集團收購新西蘭WMNZ公司;2014年6月首創集團出資51.68億收購新西蘭環境治理公司WMNZ100%股權;2015年6月首創股份出資11.29億收購新加坡專業危廢處理公司ECO公司100%股權。通過與新西蘭、新加坡兩個公司管理團隊的融合交流,首創環境擁有危廢綜合處置園區模式成熟運營經驗和先進的危廢處理技術,已經成為危廢市場不可忽視的一股新興力量。
目前焚燒是首創環境進行危廢處理的主要工藝,其工藝優勢在于以下幾點:
(1)通過回轉窯雙向回轉焚燒方式和工藝控制技術保證危險廢物的高效、穩定、完全焚燒;
(2)通過二燃室的特殊結構設計,提高氣態焚燒的湍流度,大大提高焚燒效率;
(3)通過汽輪機發電系統提高焚燒系統的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熱污染并能解決50%以上的全廠用電需求,降低運行成本;
(4)采用GGH氣氣換熱技術,減少蒸汽用量,保證發電系統穩定運行;
(5)采用高效煙氣凈化工藝系統,保證煙氣達標排放,適應于有特別嚴格的地方排放標準地區(如山東省)。
正是因為依靠自身過硬的技術實力,首創環境在危廢市場踏著穩健的步伐,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一條光明之路:2016年1月首創環境與北京藍潔利德公司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共同經營危廢運輸項目;2016年2月與揚州市邗江區楊廟鎮政府簽署危廢項目入園協議;2016年5月與四川欣欣環保公司簽署合資協議,共同投建眉山危廢項目;2016年6月首創環境成立危廢產業部,負責全國范圍內危廢市場拓展與項目運營管理;2016年7月與淄博臨淄區政府簽署危廢項目投資協議,引入ECO模式的首個試點項目;2017年9月18日,首創環境揚州危廢處置項目開工奠基。
到2017年10月為止,首創集團在國內外擁有危廢項目13個,其中國內4個國外9個,項目總規模約76萬噸/年,行業排名處于領先地位。
十九大以后,首創環境危廢處理業務將繼續按照“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多元化發展;資產長短結合,改善財務狀況;培養潛力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思路,維持海外基本不變,審慎開拓國內危廢處理市場:以投資新建項目為主,并購優質項目為輔。從處理規模、處理技術、處理效果三方面實現突破和飛躍,為解決國內危廢處理設施欠缺的難題貢獻企業力量。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