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1-13 14:32
來源:中科鼎實
高端環保交流平臺的搭建,將凝聚業界共識,推動行業有序健康發展。
為推進我國污染場地治理工作,加強環境修復領域的合作與技術交流,11月9日-11日,在中科鼎實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科鼎實”)的推動下,“2017中國國際場地修復管理論壇暨有機污染場地調查評估與修復技術交流會”在蘇州盛大開幕。中科鼎實常務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楊勇受邀出席并作了題為《我國污染場地修復技術應用現狀及需求》的主旨報告,該報告從高屋建瓴的角度,就我國近10年的污染場地修復市場的發展、修復技術的實施等多個維度進行了深刻總結。
多項核心技術驅動企業發展
楊勇表示,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環境技術逐漸成為了環保產業發展的最重要驅動因素。目前,我國污染場地土壤修復蘊含巨大市場需求,然而,與之對應的是,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工程化應用和設備研發均處于發展階段。在面臨我國土壤類型多樣、污染場地復雜、污染特征各異等一系列棘手問題時,修復技術的合理應用成為實現科技環保的基礎,而技術創新則成為推動行業變革的內生動力。
在產業變革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一家環境綜合治理服務商,技術創新能力和自主研發能力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利器。中科鼎實擁有一大批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及實用新型專利,包括常溫解吸技術、熱解吸技術、固化穩定化技術以及地下水抽出處理技術等多項核心技術。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以技術創新作為前行驅動力的中科鼎實,十五年來,攻堅克難,砥礪耕耘,通過對科研難題的攻堅,對自身平臺的完善與打磨,在促進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也以一己之力推動環保產業的變革和升級,在綠色環保的賽道上,發揚“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
強化人才培養提供不竭動能
中科鼎實強大的技術實力以及創新能力,源于公司對人才的重視和培養。中科鼎實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等多所院校以及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與亞洲、歐洲、美洲等多個國家的環保技術研究機構長期開展穩定廣泛的交流合作,為強化人才培養和創新團隊創造了良好條件。
目前,中科鼎實博士及博士后出站人員占比8%,碩士研究生以上人員占比50%,在擁有幾十項專利技術的同時,中科鼎實還承擔多項國家“863”項目及科技計劃項目。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目標,實行多維度的人才培養計劃,以此源源不斷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新鮮活力,是中科鼎實打造“智力引擎”的關鍵。
把握時代脈搏踐行環保使命
隨著國家環境治理力度加大,《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等相關產業政策落地,環保產業進入政策驅動的黃金發展期。中科鼎實系統性布局,發展節能高效、先進環保、綠色低碳的技術裝備及服務,在政策和市場的雙向推動下,以原地異位、原位修復為主要模式,實現土水共治。中科鼎實自主研發的高效集成化技術裝備,在取得良好應用成效的同時屢獲業內好評。
優秀的企業往往善于抓住時代潮流的趨勢,大膽布局,精細耕耘。中科鼎實打造以京津翼、長三角和珠三角為核心的全國市場布局,以技術實力重新“定義”環保產業的同時,順應形勢,在全國多個重點區域進行了前瞻性布局。
在中科鼎實的既往項目中,不乏高效經濟、集成化技術綜合應用的環境修復項目:北京市某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綜合治理修復項目、蘇州市某污染土壤治理修復項目、重慶市某污染土壤治理工程、廣州市某污染場地修復工程、上海市某污染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工程、廣州市某污染場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復工程等。這些案例的成功實施,不僅大力推動著環境友好型修復技術的發展,避免工程實施過程中二次污染的問題,同時也有效改善了受污染場地的環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為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39年前,我國第一次以黨中央名義對環境保護做出重要指示。白駒過隙,幾十年后的今天,我國的環保工作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實現環境保護、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三者的平衡發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已成為國人的共同愿望。
而中科鼎實作為環保企業的領軍者,在環保之路上闊步前行的同時,也不斷踐行著一個企業的使命和擔當,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致力技術創新,培育高水平專業人才,為環境修復行業提供技術與人才支撐,踐行綠色可持續修復的理念,引領環保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為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作出貢獻,聚心聚力,創造綠色家園。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