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1-13 11:04
來源:四川省政府
基礎條件薄弱,經濟發展滯后。災區基礎設施落后,社會事業薄弱,產業結構單一,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特色農牧業優勢不明顯,財政收入依賴性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是我省連片特困地區和深度貧困地區。
第三節 重建條件
災區地處高原高寒和高山峽谷區,氣候條件惡劣,有效施工期短,建設成本高。震后地質災害隱患增多、威脅加劇,次生災害對恢復重建影響較大。世界自然遺產搶救、修復國內無先例可循,維護原真性、完整性難度極大,自然修復周期長,生態修復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災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有限,對重建規模和建設強度限制較高。災區自身財力弱,自我發展能力差,恢復重建任務艱巨,對外部支持需求迫切。
黨中央國務院對災區群眾的深切關懷、對災后重建的堅強領導,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為災后恢復重建提供根本保證;“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恢復重建新路,為災后恢復重建指明基本路徑;災區獨特的生態環境優勢、旅游資源稟賦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蘊,為打造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樣板創造有利條件;災區各級黨委政府的有效組織、受災群眾的有志作為、社會各界的積極支持,為災后恢復重建奠定堅實基礎;災區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條件明顯改善,西部經濟大省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對災后恢復重建構成有力支撐。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攬,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決策部署,充分運用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成功經驗,緊扣災區實際,針對受災特點,堅持和發展“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災后恢復重建新路,注重恢復重建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與旅游產業提檔升級相結合、與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結合、與民族文化傳承相結合、與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相結合,突出生態環境修復保護、地質災害防治、景區恢復提升和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重建、城鄉住房恢復重建等重點,推進科學重建、綠色重建、人文重建、陽光重建,探索世界自然遺產搶救修復、恢復保護、發展提升的新模式,整體提升災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加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新九寨。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尊重自然,生態優先。牢固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把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放在首要位置,推進生態系統修復,維護生態本底,構建生態安全屏障。
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障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恢復城鄉住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全面提升災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增強災區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底線思維,保證安全。強化全民防災抗災意識和全域旅游安全意識,有效防治地質災害,嚴格執行抗震設防標準和建設技術規范,確保重建工程質量,保障災區群眾和景區游客安全。
因地制宜,科學重建。立足災區實際,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切實保護永久基本農田,統籌恢復重建與發展提升,促進災區可持續發展。
創新機制,強化保障。探索創新災后恢復重建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災區主體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渠道籌措重建資金,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重建,形成災后重建強大合力。
第三節 重建目標
總體目標。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災后恢復重建任務,世界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顯著增強,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新樣板,努力把災區建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推進民族地區綠色發展脫貧奔康的典范,早日向世人重新展現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的獨特魅力,奮力奪取災后恢復重建全面勝利,災區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恢復并超過震前水平,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生態環境自然美麗。世界自然遺產地位更加鞏固,探索形成修復保護新模式。自然生態系統逐步恢復,生物多樣性維系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功能作用有效發揮。
災害防治安全有效。隱患排查、監測預警、信息發布常態化,重點區域地質災害得以積極治理、合理避讓,城鄉房屋建筑和基礎設施抗震能力提高,保險意識明顯增強,風險防范和損失補償等作用有效發揮,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全面提高。
旅游服務整體提升。旅游設施全面恢復,旅游業態更加豐富,服務功能更加完善,游客觀光休閑的安全感、便捷性、舒適度顯著增強,國際生態旅游魅力小鎮基本建成,多元化現代旅游服務體系和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形成。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住房恢復重建加快完成,民族特色和地域風貌充分體現,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就業創業條件和宜居宜業環境不斷優化,群眾生活品質持續提高。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相互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相互協調,綠色經濟體系加快構建,生態環境有效保護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互促進的新格局初步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階段目標。2017年底完成城鄉住房維修加固和交通(不含景區)、通信、電力等受損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既有功能恢復;2018年汛期前基本完成地質災害排查和應急處置,年底前完成城鄉住房重建,全面開工學校、醫院、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重建;2019年基本完成重點區域地質災害治理,全面完成公共服務設施重建;2020年基本完成重點區域生態環境修復。在安全評估基礎上力爭早日實現景區開放。
第三章 空間布局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科學進行重建分區,優化功能布局,為重建選址提供依據。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