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0-30 13:39
來源:西安市政府
5.深入開展水環境治理和修復,落實“柔性治水”要求,推行“8+5+2”河湖水系治理方案,嚴格落實“河長制”,全面抓好“十項重點工程”,開展黑臭水體治理,加強城市水系保護。昆明池示范段實現蓄水,澇河渼陂湖千畝水面基本形成。加快灞河、浐河、涇河和潏河等河流綜合治理,全面啟動沿線村莊截污治污工程。新增濕地面積4450畝、新增生態水面2600畝。完成李家河水庫、岱峪水庫、甘峪水庫等9個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啟動治理工作。完成澇渭濕地公園建設。(牽頭單位:市水務局,配合單位:市環保局)
6.推進全域“綠化美化”工作。依據西安市路網、水網空間布局和自然山水形態,構建城鄉統籌的綠化美化體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形成以路網、水網、農田林網為綠化骨架的平原區綠化綠網體系,以水源涵養林綠化建設工程、直面陡坡與破碎山體綠化建設工程、秦嶺峪口與景區綠化建設工程、綠色家園綠化建設工程和瀕危古樹名木保護工程為重點的山區生態系統修復建設格局。(牽頭單位:市農林委)
7.持續開展城市綠化三年行動,加快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高鐵線路、繞城公路、通景公路等“五路”兩側綠化,打造62條綠化示范路,總綠化面積超過500萬平方米、栽種大樹100萬株。加快公園和綠地小廣場建設,建成開放紅光公園(一期)、開元公園、馬陵冢公園等城市公園,實現市民出門“500米有綠地廣場、1公里有社區公園、5公里有市(區)級公園、10公里有綜合公園或郊野公園”的目標,建設“綠色之城,花園之城”,2017年新建街頭綠地小廣場60個,總面積超過40萬平方米,建成曲江文化運動公園、鶴鳴湖公園,啟動蓮湖公園提升改造工作。(牽頭單位:市農林委、市城管局、市規劃局)
8.修復利用污染土地。科學分析污染土地的成因、受損程度、場地現狀及其周邊環境,綜合運用多種適宜技術改良土壤,消除場地安全隱患。2018年底前,負責完成農業土地用地調查。(牽頭單位:市環保局;配合單位:市國土局、市農林委)
(三)加強城市設施建設和改造,全面推進城市修補。
9.增加公共空間。加大違法建設查處拆除力度,在對全市違法建設全面清查摸底的基礎上,2017年查處違法建設比例不低于50%,2018年查處違法建設比例不低于70%。充分利用拆除后的空間,有條件的要建設公園綠地、城市廣場、公共設施等,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加強對山邊、水邊、路邊的環境整治,加大對沿街、沿路和公園綠地周邊地區的建設管控,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閑環境。(牽頭單位:市規劃局、市城管局、市秦嶺辦;配合單位:市城改辦、市市政局、市國土局、市交通局、市水務局、市文物局、市農林委、市環保局)
10.填補歷史欠賬,大力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重點推進城市綜合管廊建設,加快架空線纜落地,建設一批地下停車場、立體停車樓,增加城市停車位供給。新開工干支線地下綜合管廊38公里、纜線管廊86公里,開工建設公共停車位1.2萬個,建成投用8000個。(牽頭單位:市建委、市市政局;配合單位:市工信委、市發改委、國網西安供電公司)
11.統籌規劃基本商業網點、醫療衛生、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新建幼兒園及中小學36所,2017年底前全面開工。加強生活垃圾設施配置和分類處理,全面啟動高陵、灞橋、鄠邑、藍田、西咸新區現代化垃圾處理廠建設。(牽頭單位:市規劃局;配合單位:市建委、市商務局、市衛生局、市教育局、市城管局)
12.推進“廁所革命”,以“所長制”為抓手,完善、提升公廁管理水平。新建獨立式公共廁所600座、提升改造公共廁所900座以上。(牽頭單位:市城管局;配合單位:市旅發委)
13.推進開放式街區建設,發展開放便捷、尺度適宜、配套完善、鄰里和諧的生活街區。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方便市民出行。(牽頭單位:市規劃局)
14.扎實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開展小寨區域海綿城市建設,通過采取LID海綿化改造、排水管網提標、雨污分流改造和超標降雨蓄排設施建設等,使區域內徑流控制率達到80%以上;開展南稍門和環城路內區域海綿城市建設,與公園改造、護城河提升、順城巷提升、小雁塔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等項目結合,滿足老城區品質提升要求。(牽頭單位:市建委)
15.打通團結南路、科技八路等49條斷頭路,提高道路通達性。(牽頭單位:市建委)
16.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優化公交線網,改善換乘銜接,引導市民公交出行、綠色出行。新增調整公交線路10條,運營里程150公里,優化重要路段和節點交叉口信號燈控制系統100處,安裝交叉口行人過街人性化設施50處,強化行人、非機動車路權,深入開展車讓人行動。(牽頭單位:市交委辦、市交通局;配合單位:市地鐵辦、西安城投集團、市公安局交警支隊)
17.繼續開展老舊小區綜合提升改造。消除安全隱患,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景觀環境,健全長效機制,同步推動水、電改造,節能改造,海綿化改造。具備條件的,增加停車位,電動車充電樁,加裝電梯,配套建設各類服務設施。兩年開工實施40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綜合提升改造。(牽頭單位:市建委)
(四)彰顯歷史文化特色,塑造魅力古都新形象。
18.保護歷史文化,構建大西安歷史文化遺產體系,實施楊官寨、漢長安城、秦櫟陽城等重點遺址考古調查及文物保護項目,做好唐代天壇、梨園和明秦王墓等特色遺址考古調查及文物保護工作。篩選一批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單位。(牽頭單位:市文物局、市規劃局)
19.推進歷史文化核心區有機更新。啟動實施三學街、小雁塔等歷史文化街(片)區建設,加快護城河、順城巷改造。(牽頭單位:曲江新區管委會、各相關區政府)
20.打造紅色文化脈絡與展示線路。展示好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遺址群、紅軍長征過境西安遺址群、西安事變紀念場館遺址群等革命遺跡,樹立紅色文化之城形象。(牽頭單位:市文物局、市旅發委)
21.塑造城市時代新風貌。實施一批展示文化的雕塑示范街,年內建成30條(處)城市文化雕塑示范街。加強主要街道、景區、廣場周邊的城市設計,完善城市夜景照明、街道家具和標識指引、廣告牌匾等規劃與設置。(牽頭單位:市規劃局、市城管局、市市政局)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