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9-25 15:37
來源:四川省政府
3.重載鐵路技術
開展重載鐵路線橋隧關鍵設備及技術標準、線橋隧的狀態評估與監測檢測及故障處理與快速修復、重載機車的操縱控制優化技術、特殊條件下通信信號技術等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在重載機車、重載車輛、重載軌道等方面形成一批重點創新產品。
4.城市軌道交通關鍵技術
重點突破軌道交通智能化、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基地綜合自動化、基于車聯網的混合路權運行控制、城軌網絡化運營等關鍵技術;開展中低速磁懸浮系統、懸掛式單軌系統和現代有軌電車系統的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建立設計標準規范體系,形成低噪低振動車輛、再生制動及超級電容、牽引制動系統、軌道和橋梁系統、機電設備系統、運營控制系統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具備完全自主化與產業化能力;研究掌握新型制式軌道交通運營保障關鍵技術,形成運營保障規范體系,研制運營保障關鍵裝備并形成自主化與產業化能力。
5.土建設計修建技術
開展橋梁全壽命設計理論及結構健康指標體系研究;開展橋梁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發及應用研究;開展300米以上高塔及其斜拉索快速施工技術、鐵路斜拉橋無砟軌道應用技術、橋梁深水設置基礎設計施工等關鍵技術進行研究;橋梁結構健康診斷評估、數字化管養及維修加固技術研究等。隧道及地下工程設計修建技術,進一步做好設計、施工、檢測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大力開展隧道機械化配套施工技術研究;深入進行復雜地質條件下長大山嶺隧道快速修建技術研究;繼續開展穿江越海沉管隧道、新型懸浮隧道、地下工程深大基坑施工關鍵技術研究等;推進隧道變形監控量測系統和防坍塌監控管理平臺的工程應用。
6.“互聯網+工程與設備監測預警”技術
研究基于軌道交通行業特點研發互聯網+工程安全運維協同平臺,采用多種新興技術融合方案,將自然災害、地質災害、基礎設施服役狀態、周界安防等鐵路運營環境安全監測預警系統進行集成;基于互聯網+工程安全運維平臺的多源數據及多元信息集成及展示技術研究;不同類型傳感器封裝及應用技術研究;有線、無線(公網、專網)、北斗衛星多種數據傳輸方式的通訊組網技術研究等。
7.軌道交通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研究及應用
開展以“智慧鐵路”為代表的“智慧工程”的研究和應用,開展新興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技術與軌道交通工程技術相融合研究,全面開展鐵路集裝箱物流體系研究。研發集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體的軌道交通運營檢測和養護裝備,研發車載探地雷達快速檢測系統,陸地交通基礎設施災害預警預報、防災減災系統,高速鐵路道岔監控系統等。
8.裝備及工業產品制造技術
開展高性能復合材料車體及轉向架技術、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核心零部件設計制造、減震降噪新材料和高分子復合材料等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形成新型軌道裝備、傳動與制動裝備、大功率柴油機、超高壓液壓系統、列車牽引控制單元、新型減震降噪材料等一批關鍵零部件;研發新能源車輛;發展新制式軌道交通車輛及配套裝備,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在軌道交通領域的安全、環保、節能、信息化等方面的應用。在基于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高速輕量化車體技術、車體仿生學輕量化技術、先進焊接材料與工藝裝備、耐碰撞新材料及工藝、減振降噪新材料、輕質高強度復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一批重點創新產品。深化研究節能型、環保型、智能型的專用施工機械等。
(六)節能環保
1.高效清潔節能鍋爐
開展高效清潔節能鍋爐關鍵與共性技術研究,重點突破大型超超臨界發電、大規模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燃煤煙氣多種污染物綜合脫除、煤炭高效清潔燃燒、燃煤替代及鍋爐余熱利用、鍋爐智能燃燒等關鍵技術,形成高參數新型循環流化床燃煤鍋爐、大規模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裝備等重大高端裝備。
2.低溫余熱余能利用裝備
開展新型高效換熱器及余熱鍋爐技術,新型低溫及超低溫余熱余能發電成套裝備和利用技術,基于熱管、蓄熱、蓄能等高效換熱器及余熱鍋爐,非穩態、間歇式余熱余能回收利用等關鍵技術及裝備,提高四川省低溫余熱余能利用裝備研發制造水平。
3.高效節能電機及電力裝備
開展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電動機用銅轉子技術、基于新材料的高效電機、系統和電力電子技術、現代信息控制融合技術、機電一體化控制技術與裝備、新型節能電力變壓器、線路節能技術、有源濾波等電網節能技術與裝備開發,提升我省節能電力裝備研發設計制造水平,有效提高研發制造能力和設備配套能力。
4.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與裝備
開展大氣污染源監測、高效清潔燃燒、煙氣綜合治理與利用、工業與民用油煙凈化、顆粒物高效綜合治理、汽車尾氣高效催化轉化及凈化、工業VOCs減排和治理、惡臭氣體控制、各類大氣污染源協同防控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形成具有四川優勢與特色的大氣污染防控成套技術裝備,服務我省與全國大氣污染防治。
5.水污染治理
開展城市生活污水高效低耗處理技術、重點行業工業廢水處理技術裝備、流域水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污水處理與回用、水環境監測與預警、水生態資源保護與建設等技術研究與示范,重點攻克膜處理、新型生物脫氮、重金屬廢水污染防治、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工業廢水深度處理技術;重點示范污泥生物法消減、移動式應急水處理設備、水生態修復技術與裝備。推廣污水處理廠高效節能曝氣、升級改造,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污泥處理處置等技術與裝備。
6.固廢處理與綜合利用
開展工業及民用廢物綜合利用及處置、危險廢物的安全運輸及處置、節能型高效污泥安全處置、城市生活垃圾處置及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垃圾焚燒等核心技術研究,形成工業廢物綜合利用、生活垃圾智能分選、垃圾滲濾液的高效深度處理、節能型高效污泥安全處置等成套技術裝備;開展報廢汽車拆解及再制造、機械零部件再制造及材料回收、特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城市礦產資源循環利用。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