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9-18 11:20
來源:高能環境
作者:胡學敏
人類的歷史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時刻,一切對社會發展、人類發展能感知、負責任、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予以關注。緣于使命,勇于擔當,在每一個污染應急治理的現場,高能環境都沖鋒在前;在每一次緊急關頭,傾力化險為夷。
這世上,誰人不愛春天?
春天是鮮花盛開、百鳥齊鳴的季節,春天里不應是寂靜無聲,尤其是在春天的田野。可是并不是人人都會注意到,從某一個時候起,突然地,在春天里就不再聽到燕子的呢喃、黃鶯的啁啾,田野里變得寂靜無聲了。
垃圾圍城,污水橫流,空氣污濁……我們向往的綠色家園,它滿目瘡痍!
人類的歷史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時刻,一切對社會發展、人類發展能感知,負責任、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予以關注。
緣于使命,勇于擔當,在每一個污染應急治理的現場,高能環境都沖鋒在前;在每一次緊急關頭,傾力化險為夷。始建于2000年的新疆烏魯木齊市固體廢物處置中心擴建及滲瀝液處理工程,就是高能環境應急治理的項目之一。
現狀|“止不住”的污染為哪般
說起新疆,人們不免會想到山川壯麗、瀚海無垠,想到挺拔的胡楊、天山的冰雪、喀納斯的神話……以及一派炊煙裊裊、田野綠洲、魚蝦成群的景象。然則,伴隨經濟發展大潮,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其“圍城”的垃圾不可避免地給民眾帶來很大隱患。“消納著”烏魯木齊市數百萬市民產生的80%的生活垃圾,烏魯木齊規模最大的廢棄物處理場就曾出現險情。
當地牧民老陳告訴筆者,因為地下水受到污染,在這個區域放養的牛羊都賣不出去,甚至價格低于市場一半都無人問津。污染的地下水還嚴重影響到民眾的飲水問題,飲用水不敢喝也不能喝,只能成箱購買桶裝水。
老陳已過不惑之年,曾經是填埋場的一位工人。他向筆者描述了填埋場十幾年來的歷史變遷。他依稀記得,老垃圾場建成那年,他剛參加工作,20多歲的小伙對垃圾場的一切都很好奇。他經常和其他幾個同伴一起,繞著垃圾場一圈圈觀看著,感嘆著這個能吞下全市垃圾的龐大工程。
他告訴筆者,剛開始時,每天只有五六車垃圾。最近幾年,每天運往垃圾填埋場的垃圾量逐年增加,現在每天有十幾臺車運送垃圾來填埋,眼看著小山溝被垃圾慢慢填高,周圍的環境也日益惡化。
以前每天早上起來,呼吸的空氣中都是綠野的清香。每到夏天,村前的小溪成了人們消暑的歡樂天堂,小孩們在溪水中游泳、摸魚,婦女們在岸邊清洗衣物。而隨著垃圾填埋場的啟用,青山綠水的村莊環境改變了,垃圾填埋場之患成為當地居民難以承受的心頭之痛……
窘境|挑戰“民眾健康、產業布局”
沿著垃圾場附近張家莊村后的山路,驅車不過5分鐘,就能看到這個垃圾填埋場。站在高處望下去,山溝中一片“花花綠綠”的垃圾,走近垃圾場,一股惡臭撲鼻而來。幾十萬方的滲瀝液由垃圾處理場壩體下游坡面持續流出,污水流經區域的土壤也已變成深褐色和黑色……
“別小看這幾十萬方的滲瀝液,”時任高能環境技術總監的甄勝利介紹說,“不經處理,滲瀝液將突破已經失效的庫底防滲系統,混合防滲系統之下的地下水,形成混合污染的地下水,不僅威脅到附近兵團第一監獄以及周邊居民飲用水安全,對區域內的水生態系統也將造成毀滅性破壞。”
當時,填埋場一期場底的導排系統已嚴重堵塞,造成大量滲濾液儲存在填埋庫區內,防滲系統部分失效后,壩前水位雍高,滲透壓力增大,形成壩體滲漏。而且,垃圾填埋場的滲瀝液散發出的臭氣,容易滋長蚊蠅,對場區周圍的空氣也造成污染。滲瀝液若滲入土壤中,會破壞土壤中微生物正常的生存環境,對土壤結構產生有害影響。
另據當地政府工作人員介紹,烏魯木齊市固體廢物處置中心,是目前烏魯木齊市規模最大的廢棄物處理場,也是烏魯木齊市城市基礎設施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滲瀝液的滲漏問題不僅破壞生態環境,而且影響填埋場所在園區的可持續發展,與烏魯木齊市提出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目標更是相悖,因為已經影響到了人才流動和產業布局。
破局|每一次選擇都是最佳方案
處理滲瀝液,是高能環境面臨的第一要務。針對這一難題,當時有多種方案可選。
通過滲瀝液處理廠來處理,是方法之一。但是,仔細斟酌發現并不現實。因為按照日均600噸處理規模計算,幾十萬方的滲瀝液至少需要一年才能處理完成。面對民眾的上訪,面對彌漫的臭氣,面對已經污染的地下水,必須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案即刻見效。所以這個方案剛一提出就被專家否定了。
還有專家提出修建新的截污壩,將滲瀝液阻隔;抑或重新鋪設水平防滲膜。這兩種方案理論上可行,但是卻幾乎沒有可操作性,更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就第一種方案而言,需要修建一條300米長、40米高的截污壩。如此龐大的新截污壩,不僅耗時耗力,工程投資額之巨大亦可想而知。再者,填埋場緊鄰兵團第一監獄,也沒有建設場地可供使用。
第二種方案也不可行。重新鋪設防滲膜需要將填埋的垃圾全部清空,但是填埋場已封場,壩前導排設施布置、施工將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就在業主和專家們一籌莫展之時,高能環境獨有的專利技術——柔性垂直屏障系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按照方案,采取“導”、“收”思路,雙管齊下。即采用柔性垂直防滲技術鑄造天然屏障,將滲漏的滲瀝液和外界阻隔;然后,通過滲瀝液導排系統,將滲瀝液收集導排到滲瀝液處理廠。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就阻止了滲瀝液外漏,并開創了柔性垂直防滲技術在生活垃圾填埋場應用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施工中由于垃圾場壩體周邊多以基石為主,而且場地狹小,最小的施工面只有2米寬,壩底還有很多滲瀝液導排線,無形中增加了開槽立模的難度。但是我們的工人僅用2個多月的時間就將柔性垂直防滲膜鋪到深16米,長260米的基石里,及時解決了這一政府和民眾都關注的棘手疑難。”高能環境的技術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道。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