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久久网|特污兔影院|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久久|天堂岛最新版在线bt天堂|草草影院ccyy国产日本欧美

首頁 > 新聞 > 正文

800噸/日?建在地下?上海要建國內最大濕垃圾處理廠!

時間:2017-07-27 09:52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洪翩翩

近日,上海市普陀區規劃和土地管理局公示《普陀濕垃圾處理設施專項規劃》,計劃在普陀區新建一座日處理規模800噸的濕垃圾處理設施,且位于地下。公示稱,這座垃圾處理設施將建于走馬塘南、A20外環高速公路西的外環林帶內,占地約62畝,規劃設施所占綠地將由原百瑪士市政設施用地調整為綠地來平衡,而主體設施建于地下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公示原文見附錄)公示一經刊出,便不無意外地遭到公眾質疑:臭氣要來了?滲濾液要污染地下水了?房價要降了?建在近居民區太不合理了……“鄰避效應”就像垃圾處理廠投建進程中頭頂的陰云,揮之不去。

其實,看完公示的小編也不禁心生困惑,為什么濕垃圾要單獨處置?為什么要投建這么大的濕垃圾處理設施并將其置于地下?這樣做的性價比如何?如果非要做下去,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空間?帶著這些問題,中國水網獨家專訪了清華大學教授劉建國以及蘇州市環境衛生管理處副處長何晟。

濕垃圾處理缺口大 “補洞”迫在眉睫

先從垃圾分類來看,根據上海2014年正式施行的垃圾分類目錄劃分,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干垃圾四類,其中濕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菜葉、果殼、食物殘渣等有機廢棄物。”這一劃分和我國其他城市較為普遍采用的可回收物、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類類別名稱略有不同,上海生活垃圾分類中的“濕垃圾”與其他城市垃圾分類中的“廚余垃圾”基本接近。

近年來,上海濕垃圾分類成效明顯,遺憾的是前端的分類,卻因為后續的處理處置能力遲遲跟不上而成了“累贅”,濕垃圾缺口越滾越大,最終演變成了上海垃圾處理的一大“頑疾”。根據有關報道顯示,2013年,上海市的濕垃圾產生量為441萬噸,生活垃圾清運量735萬,占比達60%,而據劉建國介紹,“上海目前的生活垃圾處理方法基本上以衛生填埋與焚燒發電并舉,濕垃圾處理能力僅約占生活垃圾處理能力的10%。”

另外,來看一組數據。根據上海2016年統計年鑒數據,小編作了一個粗略計算。數據顯示,上海市2015年垃圾產生總量為10755萬噸,生活垃圾產生量為790萬噸,簡單平均到每日的垃圾產生量21643噸/日,粗略按照公開數據濕垃圾的占比為60%計算,上海每日的濕垃圾產生量大概為12986噸/日。而根據2016年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制訂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垃圾綜合治理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規劃,到2020年,上海力爭濕垃圾處理能力達到7000噸/日。如果這一目標能夠完成,2020年的7000噸/日,對比2015年的12986噸/日,中間的缺口還是很大,可想而知,即便上海快馬加鞭投建,也可能僅僅只能解決其濕垃圾處理的燃眉之急。

2016年,為補齊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建設短板,上海發布了《方案》,明確將實施濕垃圾處理利用設施專項規劃,著力推進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方案》指出,2017年,建成閔行(一期)和浦東(一期)濕垃圾處理廠,啟動老港基地、寶山、普陀、閔行(二期)、浦東(二期)、嘉定、青浦、松江、金山、奉賢、崇明等濕垃圾處理設施項目前期工作。本次規劃的普陀項目便位列其中。

單獨處理還“曬不到太陽”上海濕垃圾處理道阻且長?

普陀項目雖然暫未披露更多的情況,卻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征:濕垃圾大規模單獨處理和建于地下。劉建國表示,800噸的濕垃圾處理廠全部建于地下,在全國屬于首次。而“上海廚余垃圾處理其實歷史比較久,但之前以中小型的、分散式的處理設施為主,幾十噸、上百噸的都有,像這樣大規模集中處理,還建在地下的,絕對算第一個”何晟補充道。然而,拿下“第一”這個頭銜,上海市政府可能五味雜陳。

曬不到太陽,“地道戰”或是無奈之舉

日處理規模800噸的濕垃圾處理設施建于地下,不言而喻的一個結論便是建設運營成本肯定會大幅提高,那么,是什么原因讓上海市政府下定決心打起了“地道戰”呢?劉建國和何晟一致推斷,占地多、選址難,“鄰避”嚴重,這些老問題是將濕垃圾處理廠推向地下的主要原因。何晟詳細解釋道,“地下處理確實能增大土地利用率、緩解垃圾處理設施可能帶來的環境不友好、臭氣等問題,但更為關鍵的是,相對于垃圾焚燒這種長期被強烈‘鄰避效應’困擾的處理方式而言,政府可能希望采取生化處理的方法繞道而行,‘曲線救國’”。而現實是,公眾對濕垃圾的生化處理很可能也同樣有抵觸情緒。

其實,在傳統的垃圾焚燒和填埋的方式之外,探索生化法解決垃圾危機這條“破局”之路,上海市政府早有布局。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05年,普陀區曾經投資3.5億投建過一個生活垃圾生化處理項目,后因“工藝技術不成熟,對混合生活垃圾的適應性、合理性、連續性及可靠性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問題”,同時“無法繼續追加巨額投資”而宣告失敗。時隔12年,上海市再次探索大規模垃圾生化處理方式的應用,而這次,進料從混雜的生活垃圾升級成了濕垃圾,處理設施從地上沉入了地下。何晟表示,從規劃層面來看,上海市嘗試將前端分類與終端處置進行匹配,實際上是值得推薦的嘗試,只是這條路需要公眾、管理者和垃圾分類涉及到各個元素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濕垃圾大規模單獨處理,可能面臨“尷尬局面”

劉建國對計劃中每日7000噸規模的濕垃圾集中處置,表現得比較擔憂。“上海這種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的特大型都市,垃圾處理必須‘簡明扼要’,尋求最大限度的減量化與最為徹底的穩定化,焚燒發電基本上是不二選擇。”

12

編輯:程彩云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xjxbtd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固廢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