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25 14:14
來源:安徽省人民政府
(十九)促進移動源污染物減排。嚴格執行國家新機動車船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標準,自2017年起,全面執行國家第五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加快油品質量升級,2017年起全省全面供應國V標準的車用汽、柴油;2018年1月1日起全省全面供應與國V標準柴油相同硫含量的普通柴油。持續推進儲油儲氣庫、加油加氣站、原油成品油碼頭、原油成品油運輸船舶和油罐車、氣罐車等油氣回收治理工作。加速淘汰黃標車、老舊機動車、船舶以及高排放工程機械、農業機械,2017年底前淘汰全部黃標車。加快推進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岸基接收配套設施建設,有效遏制船舶和港口排污現象,加快淘汰老舊落后船舶,鼓勵節能環保船舶建造和船上污染物儲存、處理設備改造,限期淘汰不能達到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船舶,嚴禁新建不達標船舶進入運輸市場。2017年底前,完成無證港口取締工作,完成港口碼頭揚塵污染防治整治任務,新建港口、碼頭要同步配套建設使用岸電系統,配備綠色環保裝載、運輸工具。推廣應用靠港船舶使用岸電,到2018年實現全省沿江、沿淮及內河流域港口岸電全覆蓋,實現綠色港口運營。推進皖江與巢湖水運應用LNG綜合示范區建設。主要港口大型煤炭、礦石碼頭堆場全面建設防風抑塵設施或實現煤炭、礦石封閉儲存。加強機動車環保監管能力建設,加強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達標和油品質量監督執法,嚴厲打擊違法行為。
(二十)強化生活源污染綜合整治。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對長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按照《巢湖流域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推進巢湖流域污水處理廠全面達標排放。推進高速公路服務區污水處理和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加大對雨污合流、清污混流管網的改造力度,優先推進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納管。強化農村生活污染源排放控制,采取城鎮管網延伸、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等多種形式,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廁。新建城區嚴格實行雨污分流,因地制宜推進初期雨水收集與處理。到2020年,設區城市建成區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所有重點鎮具備污水處理能力,城市(縣城)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以上,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90%,鄉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40%。建制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45%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35%。加快城鄉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系統建設,開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試點,提高生活垃圾回收處理水平,推進建筑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到2020年,設區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40%,基本實現縣城、鄉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中心村達到80%。加快治理公共機構食堂、餐飲服務企業油煙污染,推進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嚴格執行有機溶劑產品有害物質限量標準,推進建筑裝飾、汽修、干洗、餐飲等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
(二十一)重視農業污染排放治理。制定實施全省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方案,落實化肥、農藥施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進一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精準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生物防治病蟲害等先進適用農業生產技術,組織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力爭2020年實現主要農作物化肥總量減少,農藥總量減少1%以上。統一規劃實施農村和農業污水處理、農資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垃圾清運等生態環保項目建設,到2020年,完成全省新增4300個建制村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2017年底前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加大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力度,到2020年,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比重達到75%,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比重達到80%以上。繼續抓好農作物秸稈全面禁燒,大力推進秸稈工業原料化、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能源化等綜合利用。
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二十二)全面推動園區循環化改造。按照空間布局合理化、產業結構最優化、產業鏈接循環化、資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礎設施綠色化、運行管理規范化的要求,加快對現有園區的循環化改造升級,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關聯度,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土地集約利用、資源能源高效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對綜合性開發區、重化工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不同性質的園區,加強分類指導,強化效果評估。鼓勵園區引進或培育專業化公司為園區廢物管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等提供“嵌入式”服務。鼓勵省級以上開發區現有熱電廠進行分布式能源升級改造,發展以天然氣為主,結合建筑光伏應用的區域能源中心。到2020年,國家級園區和省級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比重分別達到75%和50%,培育30家左右國家級和省級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示范、推廣一批適合我省省情的園區循環化改造范式和管理模式。
(二十三)加強城市廢棄物規范有序處理。創新城鄉社區生活垃圾處理和再生資源回收理念,合理布局便捷回收設施,科學配置社區垃圾收集和可再生資源回收系統,在有條件的社區設立智能型自動回收機,鼓勵資源回收利用企業在社區建立分支機構。建立餐廚廢棄物產生登記、定點回收、集中處理、資源化產品評估制度。推動餐廚廢棄物、建筑垃圾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完善建筑垃圾回收網絡,設區城市基本建成餐廚垃圾處理設施。探索建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技術模式和商業模式,推動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與餐廚廢棄物、糞便、園林廢棄物等協同處理。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40%,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30%。
(二十四)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提質升級。依托我省國家級“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促進資源再生利用企業集聚化、園區化、區域協同化布局,提升再生資源利用行業清潔化、高值化水平。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動太陽能光伏組件、動力蓄電池、碳纖維材料、生物基纖維、復合材料和節能燈等新品種廢棄物的規范回收處理和利用。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推動汽車零部件及大型工業裝備、辦公設備等產品再制造。規范再制造服務體系,鼓勵專業化再制造服務公司與鋼鐵、冶金、化工、機械等生產制造企業合作,開展設備壽命評估與檢測、清洗與強化延壽等再制造專業技術服務。
(二十五)統籌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重點推動冶金渣、化工渣、磷石膏等產業廢物綜合利用,進一步加強鋼渣、礦渣、煤矸石、粉煤灰和脫硫石膏綜合利用。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大力發展以農作物秸稈資源利用為基礎的現代環保產業,推動林業“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次小薪材”(次加工材、小徑材和薪材)、規模化養殖場糞便的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發展各類沼氣工程。到2020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均達到90%。
(二十六)加快互聯網與資源循環利用融合發展。支持再生資源企業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優化逆向物流網點布局,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在設區市逐步建設廢棄物在線回收、交易等平臺,推廣“互聯網+”回收新模式,在開展循環化改造的園區建設產業共生平臺。鼓勵相關行業協會、企業逐步構建行業性、區域性、全國性的產業廢棄物和再生資源在線交易系統。支持汽車維修、汽車保險、舊件回收、再制造、報廢拆解等汽車產品售后全生命周期信息的互通共享。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