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21 10:26
來源:浙江省環保廳
中國固廢網獲悉,近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印發《浙江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市、縣(市、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屬各單位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方案提出了“2017年,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框架初步確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形成有利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制度安排。到2020年,構建起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個方面構成的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的主要目標,具體全文如下:
《浙江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通知》精神,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和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制定本方案。
一、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八八戰略”為總綱,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按照“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新要求,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之路,堅持問題導向,立足浙江實際,以建設美麗浙江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主線,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空間結構優化、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治理為重點,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努力建設高水平生態文明,為建設美麗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持續動力。
(二)主要目標。2017年,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框架初步確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形成有利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制度安排。到2020年,構建起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個方面構成的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二、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三)建立統一的確權登記系統。按照國土資源部等七部門《關于印發〈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辦法(試行)〉的通知》要求,對全省范圍內的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統一進行確權登記。推動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建立統一的數據庫,實現自然資源資產登記的系統管理和信息共享。
(四)建立權責明確的自然資源產權體系。開展我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綜合試點,探索建立多樣化的自然資源所有權體系,按照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原則推進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公共資源產品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健全自然資源產權交易規則。
(五)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做好前期摸底調研工作,緊扣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進展,研究制定我省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機構改革方案,明確對全民所有的自然資源統一行使所有權的機構。
(六)探索建立分級行使所有權的體制。國土資源、水利、林業、海洋與漁業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部門根據國家對分級行使所有權的要求,按照不同資源種類和在生態、經濟、國防等方面的重要程度,厘清省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權、市縣政府行使所有權的資源清單和空間范圍。建立健全我省各級政府分級代理行使所有權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的自然資源管理體制。
三、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
(七)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制定實施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布局相適應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環境等政策體系和績效評價體系,引導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生產力合理布局。開展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調整擴圍工作。推進基于主體功能區的綠色發展財力獎補機制。深入推進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示范區和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工作,探索建立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
(八)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調整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立規劃實施年度調節機制,開展村土地利用規劃試點。將開發強度指標分解到各縣級行政區,作為約束性指標,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完善覆蓋全省國土空間的監測系統,按季度動態監測國土空間變化。注重低丘緩坡土地開發利用,按需開展低丘緩坡規劃的編制和實施。
(九)健全生態環境空間管制制度。全面實施環境功能區劃,落實分區分類管控措施,嚴格執行負面清單制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確保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區面積保持在國土面積的20%以上,著力構建以生態保護紅線區為底線、生態功能保障區為基本骨架的生態安全格局。
(十)推進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按照《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試點實施方案》,對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錢江源省級風景名勝區及相應的連接地帶進行資源整合、功能重組,建立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制定資源保護、游憩管理、特許經營、社會參與等相關制度,探索形成生態資源有效保護與合理適度開發利用相結合的體制機制。
(十一)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根據國家部署,適時將分散在各部門的有關用途管制職責,逐步統一到一個部門,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的用途管制職責。
四、建立空間規劃體系
(十二)編制空間總體規劃。開展省級空間規劃試點,編制完成省域總體規劃,探索建立統一規范的省級空間規劃編制機制。按照主體功能區理念,在原主體功能區規劃基礎上,推進全省和市縣空間規劃編制工作,探索建立省和市縣兩級空間規劃體系(設區的市空間規劃范圍為市轄區)。
(十三)推進市縣“多規合一”。支持市縣推進“多規合一”,統一編制市縣空間規劃,逐步形成一個市縣一個規劃、一張藍圖。市縣空間規劃要統一土地分類標準,根據主體功能定位和省級空間規劃要求,科學劃分城鎮、農業、生態三類空間和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三條紅線,推動形成集約高效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和保護格局。繼續推進嘉興市、德清縣、開化縣“多規合一”試點,開展一批省級市縣“多規合一”試點。
(十四)創新市縣空間規劃編制方法。探索規范化的市縣空間規劃編制程序,鼓勵試點地區進行規劃編制部門整合,由一個部門負責市縣空間規劃的編制。規劃編制前要進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以評價結果作為規劃的基本依據。規劃編制過程應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并在網絡和其他本地媒體公布,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和透明度。規劃經當地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后,報上級政府部門備案。當地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定期聽取空間規劃執行情況報告,對當地政府違反規劃行為進行問責。
五、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
(十五)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制度。做好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落實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除法律規定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確實無法避讓外,其他任何建設不得占用基本農田。建立健全以農業“兩區”為重點、覆蓋全省永久基本農田的土壤污染監測預警體系。嚴格執行“占一補一、先補后占、占優補優”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加強耕地占補平衡指標跨市調劑的監管,改進省統籌耕地占補平衡機制。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出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結余指標調劑收益管理辦法。深入實施“畝產倍增行動計劃”,調整建設用地結構,逐步降低工業用地比例,完善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機制,建立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分配與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相掛鉤制度。
(十六)健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用水總量控制,完善省、市、縣三級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嚴格實施取水許可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加快實施規劃水資源論證制度,建立健全水資源監控和計量統計制度。強化節水管理,推進重點用水戶水平衡測試,開展用水定額動態修訂,落實建設項目節水“三同時”(節水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制度,全面實行計劃用水管理,建立節約用水激勵政策。
(十七)健全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和節約制度。實行能源消費強度和消費總量“雙控”,落實浙江省“十三五”節能專項規劃。加強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領域的節能管理,完善能源“雙控”激勵約束機制。完善能源統計制度,加強能源監察執法。修訂完善省級淘汰和禁止發展的落后生產能力目錄和標準。推進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發展清潔能源。建立健全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實機制,完善設區的市碳強度下降目標考核評價體系。實施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
(十八)健全林業資源科學開發和保護機制。建立健全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認真實施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嚴格執行林地用途管制,完善使用林地定額管理制度。健全天然林保護和生態公益林建設機制,將所有天然林納入保護范圍,逐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探索直接收購各類社會主體營造的非國有公益林。推進以培育珍貴彩色健康森林為重點內容的森林撫育工作,積極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建立健全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建立林地監測、評估與統計制度以及全省林地數據年度更新機制。
(十九)建立濕地保護制度。制定全省縣級濕地保護規劃,構建完善的濕地保護體系,推進重要濕地生態建設與修復,全省自然濕地保護率達50%以上。建立濕地資源動態管理平臺,實時掌握濕地資源的動態變化。探索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二十)健全海洋資源科學開發和保護機制。加強海域、海島、岸線等基礎調查。修編浙江省海洋功能區劃,嚴格落實海洋功能區劃管控制度。編制浙江省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近海海域海島主體功能,引導和規范各類用海用島行為。編制海島保護規劃,建立無居民海島監視評價體系。編制浙江省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優化岸線空間布局,實行岸線分級分類管理。實施自然岸線保有率目標控制,探索建立自然岸線“占補平衡”制度,確保全省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達到35%以上。實行圍填??偭靠刂浦贫?,對圍填海面積實行約束性指標管理。
(二十一)健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制度。推進第三輪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工作。嚴格執行礦產資源規劃分區管理制度,科學劃定規劃開采區、規劃限采區和規劃禁采區。嚴格礦產資源地質勘查報告和勘查方案評審制度。探索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恢復新機制,研究推進礦山土地復墾方案與治理方案合并編審制度改革。
(二十二)完善資源循環利用制度。研究建立符合我省實際的資源產出率統計體系。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動生產者落實廢棄產品回收處理等責任。健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機制,推進農藥廢棄包裝物基本回收和無害化處置,推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試點省建設。逐步建立垃圾強制分類制度,制定資源分類回收利用地方標準。實行資源再生產品和原料推廣使用制度,推動相關原材料消耗企業使用一定比例的資源再生產品。建立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制定循環經濟技術目錄,實行政府優先采購、貸款貼息等政策。
六、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
(二十三)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建立自然資源開發使用成本評估機制,將資源所有者權益和生態環境損害等納入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強對自然壟斷環節的價格監管,建立定價成本監審制度和價格調整機制,完善價格決策程序和信息公開制度。加快推行居民階梯氣價、居民階梯水價、非居民用水超計劃累進加價、差別化水價和污水處理費等各項資源價格改革工作。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