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20 09:56
來源:中國水網
強調規范
在此次要求強制推行PPP模式的同時要求規范,金永祥認為,在PPP操作方面,通知強點規范操作,就近年來PPP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出了明確要求。結合金融工作會議的精神,以融資為目的偽PPP將受到限制。這對地方政府運作PPP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力強、經驗多、專業化、團隊穩定的咨詢公司將更為容易獲得地方政府信賴。
通知強調,對收集、轉運、處理和處置各環節進行系統整合,實現污水處理廠網一體。這從行業管理角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應地未來環保PPP項目將規模更大、系統性更強、責任也更清晰,傳統的地方國有企業將進一步,從有關環節中退出。
薛濤認為,對于PPP中政府兜底的“擔保”行為予以明確禁止,但是特許經營的保底量之單體BOT(建設-運營-移交)模式并不屬于這種情況,應該說本次全面推進的污水垃圾項目總體屬于“運營”屬性較強的優質資產,相對容易發揮PPP提高績效的作用,也是環保民生必要性很強的領域,在實際項目中看到造成政府隱形負債的情況并不嚴重。
并且現在廠網一體化在污水領域實際項目模式摸索上還有很多難題,薛濤告訴記者,現在并不能實現廠網一體化實現區域實際減排的目的(但是要做到真正的一體化項目又缺乏很多配套政策和實踐的支撐),這方面還需要認真摸索。農村環境、垃圾分類等新領域的ppp績效管理難度高,成熟模式有待時間考驗,在全面推進中需要一步一回頭,避免高調起步一地雞毛。
薛濤認為,文中提到“著力推動市場資源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和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市場價格中該領域的主要支撐---環境公共服務價格改革滯后,配合當前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環保要求的提高,自然導致政府支出負擔的增加是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
“這類環保項目均屬于“政府參與”,原有地方所屬專業平臺公司公共服務費用支付通道進一步受阻,存量項目延續支付慣例尚可維持,新增項目如何安排看文件要全面切換。”薛濤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
【附2】風口將至:政府參建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危昱萍
在一系列措施推動下,環保類的PPP項目正加速落地。
7月18日,財政部等四部門公布《關于政府參與的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的通知》(下稱《通知》),以進一步規范污水、垃圾處理行業市場運行,提高政府參與效率,充分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促進污水、垃圾處理行業健康發展。
《通知》提出,政府參與的新建污水、垃圾處理項目要全面實施PPP模式,有序推進存量項目轉型為PPP模式。盡快在該領域內形成以社會資本為主,統一、規范、高效的PPP市場,推動相關環境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結構明顯優化。
分析人士預計,這將引發新一輪污水、垃圾處理PPP熱潮。
PPP項目強調績效導向
《通知》鼓勵污水、垃圾處理領域全方位引入市場機制,推進PPP模式應用,對污水和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處置各環節進行系統整合,實現污水處理廠網一體和垃圾處理清潔鄰利。
對于政府參與的適用范圍,《通知》也進行了界定:政府以貨幣、實物、權益等各類資產參與,或以公共部門身份通過其他形式介入項目風險分擔或利益分配機制,且財政可承受能力論證及物有所值評價通過的各類污水、垃圾處理領域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
同時,《通知》以“五個不”強化了對政府的約束,防止政府出現違規擔保、保底承諾等行為,也對地方政府運作PPP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府可以在符合PPP相關政策規定的前提下對項目給予必要的支持,但不得為項目融資提供擔保,不得對項目商業風險承擔無限責任,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諾回購社會資本方的投資本金,不得以任何方式承擔社會資本方的投資本金損失,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社會資本方承諾最低收益。
此外,對于未有效落實全面實施PPP模式政策的項目,原則上不予安排相關預算支出。
以運營補貼作為財政資金投入的主要方式,強化對于PPP項目的績效考核和按效付費,以提升相關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在行業管理上,要建設完善項目服務質量、運營成本、安全生產及環保指標監測與監管體系,建立形成基于績效的PPP項目收益機制。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指出,在特許經營領域全面實施PPP模式沒有問題,難點在于流域治理、農村環境治理、廠網一體化等新模式。
薛濤分析稱,廠網一體化的難度在于本身核心目標是實現廠網所覆蓋區域內的實際污染物減排,但常規的廠網一體化PPP運營本質上來說還是“廠是廠,網是網”,考核標準并沒有實現核心目標。
而社會資本想進入網絡型公共服務項目,就得和不同政府部門產生大量行政交叉,復雜程度遠大于簡單的廠區市場化運營的單體項目。且一個系統性網絡,不同主體運營,更增加項目的復雜程度和協調難度。
此外,《通知》提出將環境治理和正面相關性產業結合的跨界融合,即“區域流域環境治理總體方案內、外,以及城市、農村的污水、垃圾處理工作得到有效統籌協調,并同生態產業及循環經濟發展、面源污染治理有效銜接。”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