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10 13:30
來源:貴州省環境保護廳
(五)環保業務應用信息系統體系建設
重點推進七大環保業務應用信息系統體系建設,拓展環境數據采集來源,應用大數據采集技術,實現各類型海量環境大數據的采集、交換入庫。
1.監測監控應用
完善全省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在線自動監控系統,對企業排放的廢水、廢氣、重金屬等污染物多項指標進行全天候自動實時監控,水、氣、土壤、生態、機動車等監控及預警決策支持平臺,對大氣、水體、噪聲環境質量指標進行監測感知,準確、及時采集、整合、管理與發布我省污染物排放及環境質量狀況監控、監測數據,重點支持赤水河、烏江、清水江等流域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
2.環境監察應用
完善移動執法系統,支持移動執法三期建設,實現省、市州二級部署,省、市州、區縣三級應用,實現全省環境監察業務垂直規范管理。
完善項目監理監管系統,對全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進行監督管理,實現環境影響評價、政策環境影響評價、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業務規范化、流程化、信息化管理。
完善環境信訪管理系統,針對環境信訪投訴業務辦理工作,實現投訴事件的登記、分發、調查、督辦、回復的跟蹤管理和臺賬管理,與移動執法系統對接聯動,實現案件投訴、案件調查取證一體管理。
構建環境行政處罰系統,實現環境行政處罰工作的系統化、標準化、電子化和規范化,為環境執法工作提供直觀的數據支撐。
建設環境監察管理系統,按照全流程、電子化的要求對環境稽查工作進行管理,實現環境管理日?;?、專案稽查、專項稽查、排污費稽查的全流程、規范化管理。
建設監察考核評價管理系統,實現對環境監察機構內部的辦公情況、業務處理情況、環保執行力情況、監察執法人員進行綜合考核評價。
完善企業環境信用管理系統,建立企業環境信用采集、查詢、公示、評價體系,約束和懲戒企業環境失信行為,激勵企業持續改進環境行為,激發企業環境保護的內發動力,增強企業的環境守法和社會責任意識。
3.環境監管應用
完善輻射業務管理系統,對我省輻射企業、輻射監測機構進行監督管理,監管執法,建立統一的輻射企業信息庫和輻射監測機構信息庫。
建立全省天然輻射水平數據庫、人工電離輻射污染源數據庫及人工電磁輻射污染源數據庫。
建設省、市兩級核技術利用監管執法系統,實現放射源及射線裝置的在線監管。
建設危險廢物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實現對危險廢物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信息化跟蹤管理。
建設環境保護科技項目管理系統,實現科技項目工作的網絡化管理,輔助科技項目管理決策。
完善排污權交易管理系統,對污染物總量控制、排污權初始化分配、排污權現場交易、交易信息在線監控及系統安全管理等各個具體業務環節進行信息化管理。
建設農村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系統,對農村環境保護項目進行監督管理,對項目運行成效進行執法監督,對農村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做出綜合評估。
建設清潔生產管理系統,對清潔生產任務下達、清潔生產審核評估、清潔生產審核驗收、清潔生產跟蹤管理等清潔生產工作進行全過程信息化管理。
建設污染源動態管理系統,為污染源建立一套實時、完整、唯一的信息檔案,檔案數據囊括企業基本信息、排污信息及污染源整個生命過程環境業務信息,為環境監察、監管等提供支撐。
4.環境應急應用
建設環境風險應急指揮管理平臺,對應急隊伍、應急物資分類建庫管理,實現環境應急指揮管理一張圖一體化管理,實現風險提前防范、事前充分準備、事中及時處理、事后準確總結,全過程管理環境風險及應急事故。
建設移動應急系統,實現環境應急現場辦公,包括風險源排查、移動監測采樣、現場反饋、風險控制、應急準備、應急處置、事后恢復等功能。
建設企業外網風險應急申報系統,提供企業外網申報平臺,實現企業自動申報環境應急相關信息內容。
5.行政許可應用
建設全省環境影響評價三級聯網審批系統,為項目環評審批、竣工驗收備案、三同時監管等業務提供信息化支持手段,實現企業外網申報、環保部門內網審核、處理結果外網公示的流程電子化管理,實現“三同時”的網上跟蹤管理,提供多種統計查詢及預警提醒模式,充分發揮環評中樞作用。
建設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評估系統,實現技術評估工作的受理、分派、辦理、督辦的電子化流程,并建立環評單位、環評人員、專家信息庫,為評估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建設輻射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實現“外網受理、內網辦理、外網反饋”模式,管理輻射類建設項目的審批和驗收申請等業務。
建設排污許可證管理系統,實現排污許可證一證式管理和信息共享。
6.政務辦公應用
完善全省綜合行政辦公系統,實現省、市、區縣三級環保機構無障礙快速、高效公文下達、流轉、審核、簽批、上報等行政事務、文檔的一體化流程化處理,實現與省電子政務網的公文收發對接,
建立移動辦公系統,將政務公文審批、流轉、信息查詢等延伸到移動終端,方便領導審閱及批復,提高公文流轉的效率。
7.公眾服務應用
完善APP移動端公眾服務平臺,實現環境信息公開查詢、空氣質量、環境狀況信息查詢和環境問題的投訴反饋,拓寬公眾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參與進環境管理工作。
完善國控污染源減排監測信息網,對污染源環境監管信息按要求進行發布。
完善辦事大廳申報系統,實現企業相關業務的外網申報、環保部門內網審核的環保。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保障
成立“信息化(環保云)建設領導小組”,堅持“統分結合”的建設模式,完善環保大數據建設與應用統籌機制,協調各部門分類實施,有序推進我省環境大數據建、管、用。
加大環保大數據建設與運維資金的持續投入力度,加強環保大數據人才隊伍的充實與培養,提升與環保大數據支撐專家合作程度,保障大數據建設相關任務順利開展。
(二)健全管理制度體系
健全環境大數據建設管理辦法,明確各級各部門的建設責任,規范環境大數據項目建設程序和要求,促進安全、優質、高效地開展建設工作。
建立環境數據管理制度,明確各級各部門的數據責任、義務與使用權限,合理界定業務數據的使用方式與范圍,規范數據采集、存儲、共享和應用,保障數據一致性、準確性和權威性。制定環境信息資源管理和數據貢獻考核評估辦法,促進數據在風險可控原則下最大程度共享和開放。
(三)建立標準規范體系
加強大數據標準規范研究,重點推進環境數據整合集成、傳輸交換、共享開放、應用支撐、數據質量與信息安全等方面標準規范的制定和實施。
(四)規范運行維護體系
規范運行維護流程,建立完善的運行維護管理體系。加強大數據運行保障、監控預警能力建設,依托云上貴州資源及專業化運維隊伍,對網絡、計算、存儲、基礎軟件、安全設備等大數據基礎設施實施集中運維,實現系統快速部署更新、資源合理高效調度、網絡實時動態監控和安全穩定可靠,提升運維服務質量和水平。
(五)強化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完備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明確數據采集、傳輸、存儲、使用、開放等各環節的信息安全范圍邊界、責任主體和具體要求。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分級保護等國家信息安全制度,開展信息安全等級測評、風險評估、安全防范、應急處置等工作。重大加強網絡安全建設,構建環保云安全管理中心,增強大數據環保云基礎設施、數據資源和應用系統等的安全保障能力。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