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04 10:02
來源:重慶市政府網站
開州區長沙鎮長沙村,連片的稻浪間,卻有兩畝嬌艷的美人蕉。這片美人蕉,其實是長沙鎮長沙村污水處理廠的人工濕地,承擔著附近280戶、1600人的生活污水凈化任務。
村民劉自如閑暇時,總喜歡到人工濕地旁散散步,“以前村子里污水橫流,又臟又臭,現在污水被處理了,垃圾也有人收運,村子干凈多了。”
村容村貌的變化,源于重慶市市近年實施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作為重慶市25件重點民生實事之一,重慶市將撤鄉并鎮后的場鎮、城鄉結合部的居民聚居區、人口相對集中的農民新村、高山生態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以及旅游區作為項目實施的重點區域,開展以農村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養殖污染治理,以及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
截至目前,全市完成了2700多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項目村的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56.5%、62.6%,讓500余萬人直接受益。
生態保護 防污治污有規劃更有配套
南川區大觀鎮中江村居民聚居區,主要安置的是附近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的村民。在許多村民眼中,這是居住環境從“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到美麗公寓小區的“蝶變”。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城市的經驗。”南川區環保局副局長宋明智介紹,中江村利用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建成了每天處理能力達200噸的生活污水處理站。污水先通過厭氧裝置技術處理,再進入人工濕地,利用沉淀和植物的天然凈化功能處理污水,“對污水的處理,選擇了經濟性、可靠性、適用性強的處理技術,以達到最為有效的處理效果。”
為解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面臨的實際困難,重慶市創新環境整治等投融資機制,成立重慶環保投資有限公司,通過PPP模式,政府購買服務,統一負責全市所有鄉鎮以及農村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等投資、建設和運行管理,使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等管理更加規范化、運營維護更加專業化。
村居整潔 垃圾回收也能變廢為寶
在萬州區甘寧鎮楠橋村,隨處能看到垃圾分類的宣傳海報。海報上文圖結合,將垃圾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可回收的廢品,比如紙制品、廢舊電器,可以由村民自行售賣;第二類是可回收的垃圾,比如廚余殘渣、樹葉等要倒入沼氣池,經過發酵處理,作為肥料還田;第三類是不可回收物,比如醫療垃圾、農藥瓶要倒入村里的垃圾集中收集點,由村委會統一清運。
“借助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的契機,村里家家戶戶都建了沼氣池,垃圾也在這里變廢為寶。”甘寧鎮黨委書記王偉說,可回收的垃圾充分利用,不可回收的也基本形成了日產日收的健全機制。
重慶市環保局負責人介紹,對于垃圾處理,重慶市力爭達到方便農戶傾倒、方便村級收集、方便鎮級轉運、方便縣級處理這“四個方便”的要求,并與市政部門現有系統銜接,實現“戶集、村收、鎮運、區域處理”。同時,重慶市還實施了一縣一策的方案,指導區縣建立完善運行管理長效機制,明確已建項目的日常管理、長期正常運行。
生態惠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永川區南大街街道黃瓜山,靜謐的山水風光與近在咫尺的城市喧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我們有三間客房,院子里能喝茶,前面這片梨樹可以采果。”村民陳倫理熱情地介紹自己家經營的農家樂。
南大街街道黨工委書記茍曉梅介紹:“這種村民自己經營的農家樂,在黃瓜山共有93戶。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不僅改善了農村的人居環境,也給村民帶來了新的增收途經。”
而在萬州區甘寧鎮永勝村的同鑫蔬菜大觀園,無土栽培、墻式栽培、氣霧栽培、滾動栽培,先進的科學栽培技術令人目不暇接。董事長盧長坤表示,同鑫蔬菜大觀園是在永勝村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過程中被引進的,園區采用智能管理,同時雇用當地留守婦女,幫助她們增收。
“路走對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慶市環保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重慶市大力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把綠色作為發展本底,持續開展“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五大環保行動,向著“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推動城鄉自然資本加快增值,使重慶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目標扎實邁進,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兩翼齊飛。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