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19 15:33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李艷茹
中滔環保是廣東省最早進行工業廢水集中處理的企業之一。早在2003年,就已開發廣州新洲環保工業園,為紡織印染企業提供集中式污水處理及工業供水服務。而近幾年,以工業廢水處理起家的中滔環保開始醞釀整體轉型,逐漸完成了從污水服務提供商到綜合性工業廢棄物整體處理方案提供商的轉變。就中滔環保的轉型歷程及后續規劃,在2017環博會現場,中國水網采訪了中滔環保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盧已立。
從工業廢水處理到環保產業園
盧已立介紹,中滔環保以工業污水起家,早期專注于工業園區內污水第三方集中處理。該處理模式自2003年開始就已全面,在廣東、湖南、四川、廣西等地均建有綜合治理項目。
從2014年起,中滔環保開始謀求轉型:2014年收購廣東省清遠綠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增強污泥領域技術力量,并在同年獲得深圳污泥處理服務合同,取得惠州市龍門縣龍滔循環經濟產業基地項目展開初步工作的批準,目前在廣州、清遠、河源、惠州等地都已建有污泥處理處置中心,成為廣東境內體量最大的污泥處理公司;2015年,全資收購廣州綠由工業廢棄物回收處理有限公司,并在廣東省南沙區建設年處理能力50萬噸的危險廢物處理處置項目,正式進軍危險廢物及工業廢棄物處理領域。目前,中滔環保能夠處理20多個類別的危險廢物,各類別總處理能力達83萬噸/年。經過多次邊界突破與整合,中滔環保已成為提供工業廢水集中處理、工業供水、固廢和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處理、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環境監測全產業鏈服務的綜合性環保集團。
近期,中滔環保投建了玉林環保產業園項目。該項目中,中滔環保提供工業廢水處理、工業用水供應、水資源利用循環、污泥處理、焚燒發電等多環節服務,全面利用公司近年來儲備的各領域技術優勢,實現了綜合循環、以廢治廢。盧已立形容其為“集成了過去十年發展經驗的成熟項目”。
協同+運營,共同提高項目效益
在逐漸完善產業鏈后,中滔環保將板塊之間的協同效應作為了重點努力方向。盧已立介紹:“通過協同效應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核心競爭力。如含銅類蝕刻液處理會產生大量廢酸,而印染廢水則是強堿性污水,通過技術加工將廢酸處理剩余物變成印染廢水處理的原材料,就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再如紡織印染污泥,將其加工成生物質燃料后,在垃圾焚燒過程中,就能成為很好的輔助性摻燒原料。”
相比于同行企業將技術研發作為突破重心,中滔環保更專注于運營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們的上游,也就是印染、化工等行業,他們的工藝日新月異,產生的廢水水質也在不斷變化,因此緊跟上游技術發展、加強技術跟蹤更為重要。在此之外,我們強調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據悉,中滔環保針對工藝管理、客戶管理已形成體系,每個崗位有專門的管理手冊,使用規范化的文件對員工進行梯度管理培訓。在產業鏈延伸后,新的公司結構對管理模式提出的新的挑戰。盧已立表示:“這是壓力也是機遇,我們會繼續深化管理改革、完善制度,引進更多的專業人才,保持公司的運營優勢。”
供給側改革帶來新契機,將加快業務拓展
在盧已立看來,環保是全方位的工作,水、土、大氣一環扣一環,其中一項做得不好就會影響整體效果,要全面提升環境質量還任重道遠。但隨著環境保護法等系列法規的落地及環保督查力度的加強,環保領域在未來幾年會有質的飛躍。“環保企業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把之前工業高速發展落下的環保任務補回來。而企業專長各不相同,要實現整體提升,還需要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和交流。”
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產業,盧已立保持樂觀:“可以看到,國家每一次產業結構的調整都給環保帶來的新的機遇。比如在2008年綠色奧運理念中,盡管身處金融海嘯,但環保卻經歷了高速發展。同樣道理,在此次國家供給側改革中,我們看到的不是產能下降、競爭加劇,更多看到的是市場更加有序、環保企業競爭力得到提升。”
在過去的三年內,中滔環保完成了從污水服務提供商到綜合性工業廢棄物整體處理方案提供商的轉變。面對未來,中滔還有更遠的規劃:“未來三年,我們會在新增領域板塊進行深度發展。目前,中滔已經進入了廣西、湖南等市場,未來還會加緊全國范圍內的業務拓展,把三位一體的綜合治理解決方案向全國推廣。”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