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18 15:38
來源:天津市發改委
嚴格環保能耗要求,提升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研發推廣輕量化設計、節能降噪、可拆解與回收、熱電聯產等技術,推進園區、企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推動石化、冶金、輕工紡織等產業升級改造,推動冶金、化工、電力、建材等主要耗能行業節能改造,推進產業綠色轉型。推進能源智慧化管理,建設重點耗能企業能耗在線監測平臺,升級改造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實施能源動態監測、控制和優化管理。推動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制定實施統一的能源消費政策,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實施園區節能和系統節能工程,持續開展重點企業節能低碳行動,推動建立能源管理體系,開展能源審計、能效對標、節能考核等。
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促進綠色產品生產供給。推廣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管理、綠色服務,實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編制綠色產品目錄,加強政府和企業采購管理。支持企業開發綠色產品,全面推進綠色供應鏈天津中心建設。加快綠色標準制定,開展綠色技術、綠色貿易、綠色投融資等多個層次的交流合作。開展重大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實施清潔生產推廣應用工程,推進重點工業園區、企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打造一批綠色示范工廠和綠色示范園區。到2020年,形成南港石化、臨港裝備、臨空航空、子牙循環經濟、北辰高端裝備等5個綠色制造示范園區和100家綠色示范工廠。
推動循環發展,加快形成綠色循環低碳產業體系。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推行企業間、行業間、產業間循環型生產方式,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大力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提高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廢舊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綜合利用水平,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加快靜海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區建設,推進子牙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對接京冀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打造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鼓勵農業循環生產、清潔生產,推廣規模化養殖、沼氣生產、農家肥制造的一體化發展模式,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區域。
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壯大節能環保市場。重點突破低碳、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治理等技術,開發推廣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裝備,積極建設重大節能技術與裝備產業化示范、產業廢物資源化、重大環保技術裝備及產品產業化示范、節能環保服務業培育等重點工程。創新節能環保服務模式,推進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鼓勵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和環境績效合同服務等。依托在津環保企業、環保科研院所科研優勢,借助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重點工程,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環境監測和咨詢等環保產業發展。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市場化,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委托運營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環境基礎設施投資運營。加強環境治理行業準入和市場信用體系建設,規范市場環境。
積極發展綠色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綠色轉型。大力發展綠色信貸,對轄區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當年綠色信貸貸款余額增量達到一定額度的,給予相應獎勵。支持綠色資產及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通過資金補助等方式支持綠色環保類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引導和支持綠色環保類企業通過發行公司債、企業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證券等方式融資。鼓勵政府性資金與社會資本共同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環境保護基金,為重大環保工程和環保產業發展提供長期穩定、低成本資金支持。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創新綠色保險產品和服務,引導保險機構參與環境風險治理體系建設。支持開展環境污染責任險試點工作,完善環境污染責任險制度體系。積極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鼓勵新建項目污染物排放指標通過交易方式取得。
3.控制資源能源消耗。
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嚴格貫徹落實國家“一掛雙控”要求,控制能源消費總量過快增長,力爭2020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9300萬噸標準煤以內。建立嚴格的考核辦法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目標分解機制,充分考慮各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節能潛力等因素,對各區進行綜合評定,將國家下達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分解至各區。
推進節水減污。深化節水型社會建設,主要節水指標繼續保持國內領先水平。到2020年,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控制在13.5立方米以下。電力、鋼鐵、紡織、造紙、石油石化、化工、食品發酵等高耗水行業達到行業先進定額標準,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72。2018年起,全市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5萬平方米以上集中新建保障性住房,安裝建筑中水設施。到2020年,新建再生水供水管網443公里,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以上,全市總用水量控制在38億立方米以內。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引領天津城市建設,全面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滲、蓄、滯、凈、用、排各類設施組合,因地制宜開展建設,構建城市低影響開發系統、排水防澇系統、防洪潮系統,形成河暢岸綠、人水和諧、生態宜居、濱海特色的海綿天津。全市海綿城市建成區總面積達到214平方公里。
4.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
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相關規劃。嚴格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及各專項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推動京津冀環保統一協調、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標準、統一執法、統一治理。
共同構建生態環境監測網。完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加強重污染天氣預警與會商,開展精細化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構建多模式環境空氣質量預報系統,提高預報能力。完善水環境自動監測網,優化點位布設,實現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自動監控全覆蓋,推動建立跨界河流聯合監測與會商機制。建立水生生物監測體系和生態環境遙感綜合觀測體系,完善污染源自動監控網,提高實驗室綜合分析能力。
共同構建環境信息網。推進建設京津冀環境信息網,完善天津環保專網系統,在開展大氣污染防治信息交換的基礎上,實現更大范圍的污染防治信息共享。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